转自:黑龙江日报
□王婕妤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智慧,如农耕文化的勤劳智慧、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等,将这些元素融入劳动教育既可以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理解劳动,又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寓教于劳动之间,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当前,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高校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也面临着创新改革的需求。因此,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围绕传统文化元素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探索思政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路径,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利用传统文化塑造劳动初心
劳动初心是对劳动的热爱,也是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和坚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劳动始终保持着尊重和赞扬,比如《国语·鲁语》有言:“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在劳动教育中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例如,农耕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劳动人民通过种植生产创造价值,这是劳动价值的生动体现。基于此,为了让广大学生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某高校利用校园农场组织开展春耕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带队教师首先利用智能设备为学生讲解了春耕知识,并划分了劳作范围。接下来,组织学生分工协作,亲自参与翻耕土地、挖掘沟渠等活动,为后续的耕种做好准备。通过劳动实践,他们真切体验了农耕文化,理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也形成了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认可。
借助传统文化丰富劳动体验
劳动体验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情感价值、道德品格塑造的过程。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应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为学生设置多元化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比如,为丰富校园文化,某高校开设了“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了“非遗棕编”“传统扎染”“剪纸艺术”“汉服制作”“茶艺”“中医制药”“风筝制作”“陶艺烧制”等内容,并邀请校外师资进校园,开展系列民俗体验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参与劳动过程,并在校内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参与劳动的健康文化氛围。同时,学校还利用技术赋能,加强宣传和推广,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融合传统文化培育劳动品质
从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视角来看,高校应该借助劳动塑造学生的健康品质,让他们能够在数字化背景下依然能够尊重认可劳动的价值。劳动品质是个体在劳动实践中所展现出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勇于担责、敢于创新等品质,这对于高校学生的就业发展乃至终身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当前,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渗透为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参与劳动,并实现劳动品质的塑造。比如为了有效落实劳动教育,某高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校内智能化实习实训基地,对标企业打造真实的劳动环境,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锻炼自身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同时,在校企合作的实训环节纳入劳动素养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工作任务,并将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勇于担责、敢于创新等品质融入考核指标,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劳动品质的提升。
通过传统文化激活劳动创造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善于探索创造的民族,而探索创造的主要方式就是劳动。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无数工匠和学者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结晶,正是有了他们的尝试与创新,才有了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才有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于此,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也应该渗透创造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劳动激活思维,形成更具创意的实践成果,比如为促进非遗传承、提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某高校围绕非遗农民画组织开展了创意实践活动。活动以非遗活化再造为核心,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传统技艺传承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创造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借助线上平台学习了解非遗农民画,探索文化内涵和设计手法。然后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服饰设计,实现非遗的创意表达。整个创意过程包含设计、制版、裁剪、刺绣、装饰等环节,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掌握了非遗技艺和手工劳动技巧,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探索了新的路径。通过这样的劳动创造,学生既掌握传统技艺,也培育了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时光的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历经千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一种教育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可以使劳动课程更具灵魂与魅力。基于此,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路径,在数字化背景下构建大思政格局,进而让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建设者。
(作者系长春科技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