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珺 肖甜
到酒店遛狗,这也行?
“这家酒店挨着体育公园,遛狗很方便。房间内的地垫、水碗、玩具一客一送,干净卫生,十分贴心。”不久前,一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携宠入住东太湖大酒店宠物友好房的感受,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和讨论。
“宠物友好房很畅销,尤其年轻人,争相来打卡体验。”苏州市吴江区旅游协会会长、东太湖大酒店总经理范金培介绍,在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下,酒店业正面临重重挑战,经历着深刻变革,必须推出个性化消费场景,来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客人。
推出宠物友好房业务,折射出吴江酒店业谋求转型的探索。记者在走访时看到,从提供高品质住宿餐饮服务,到如今满足文化探索、细节服务、情绪价值等沉浸体验需求,如何“突围”成为当地酒店从业者热议话题。
直面挑战,激活转型新动力
实际上,挑战和转型已经成为常态。
作为一家拥有32年历史的地方国资酒店,吴江宾馆位于城市核心地段,交通便捷,在酒店市场上一直保持良好口碑。今年年初,在吴江宾馆中庭,新开了一家上海三联书店。这家书店集书籍、文创、餐饮、零售等多元业态于一体,为传统酒店增添了袅袅书香。新设书店,以文化赋能经营,只是吴江宾馆创新求变的一个缩影。“面对行业的种种挑战,我们早已开始转型,走市场化之路,通过资源整合与场景升级,全方位提升品牌吸引力与市场占有率。”吴江宾馆总经理徐爱忠介绍。
宾馆里开书店,温泉酒店也不只有泡温泉。坐落于太湖之畔的苏州湾华邑温泉度假酒店,虽拥有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但位置偏远,且周边缺乏商业和住宅区,给酒店的日常运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们一直在推‘四季泡温泉’,力求打破温泉消费的季节性限制,使酒店四季皆有魅力。”在华邑酒店副总经理吴旭东看来,挑战与机遇并存。作为一家度假型酒店,华邑还推出“躺营俱乐部”等都市慢生活场景,让游客的“打卡式旅游”升级为“沉浸式度假”。
吴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由此成为酒店品牌争相登陆的热土。内卷严重、供大于求,是从业者对当前市场的共识。业内人士介绍,在吴江,不仅经济型酒店林立,高端酒店也在不断扩张,市场饱和度越来越高。不少房地产企业、外贸公司也在布局中高端酒店市场,行业间的竞争愈发白热化。
此外,消费者需求也在变化,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化旅游体验,这也倒逼酒店业调整经营结构和营销方式。相关酒店人士告诉记者,即便通过降价来引客成为常态,但要想维持非节假日入住率稳定,仍然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偏安一隅”、转型步伐相对较慢的区域性酒店在竞争冲击下更是力不从心,阵痛尤为明显。虽然他们早已意识到不能只把目光盯在政务接待需求上,必须积极拓展商务和休闲旅游客源,但既要保持运营的稳定性,又要实现模式的切换,这种新旧模式的交替,如同在行驶中的汽车上更换发动机,其难度可想而知。
拥抱变革,探索突围新路径
数据显示,去年,苏州文旅市场人气满满,全市接待游客数量达1.8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04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4%和10.4%。今年“五一”假期,苏州市纳入统计监测的141处旅游吸引物共接待游客1205.7万人次,同比增长21.4%;全市100家重点商贸企业预计实现销售额13.1亿元,同比增长5.5%。旅游业的火热态势,蕴藏着更多的机遇,酒店业唯有加快转型,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何拥抱变革,突出重围?吴江的酒店从业者们既抓共同的机遇,也推出个性的举措。
记者一路走访多家酒店负责人,其中不少都有着数十年的酒店从业经验。他们一致认为,要想“突围”,高品质的住宿餐饮体验是基础。“高品质”体现在哪?核心是精细化服务,从房间布置、卫生条件甚至到一个枕头的舒适度,一个服务人员的微笑,都是品质的体现。
把更多的流量、存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是徐爱忠一直在思考的事。这些天,他正忙着变更吴江宾馆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不仅要增加疗休养项目,还准备开展线上外卖服务。同时,开发“江南运河文化”主题房,进一步丰富宾客的文化体验。
而所谓的“个性”,即酒店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不断探索突围新路径,打造特色亮点。
“上海黎里,不过一里。”苏州黎花建国酒店总经理助理周超告诉记者,凭借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黎花建国牢牢抓住近年来上海消费群体的“一日聚”热潮。“老同学、老朋友小聚,找一个远离都市喧嚣的地方,黎里就是很好的选择。很多上海游客会从东方绿舟乘坐跨省公交,花5块钱就能直达黎里。”周超介绍,酒店就为这样的散客团体打造专属的短途游产品,打包一系列餐饮和休闲娱乐项目,提供一站式、高性价比服务。
体现“个性”,酒店“各显神通”。比如,东太湖大酒店充分发挥临湖优势,精心打造“游园、赏湖、享泉、品宴”四大主题产品,不仅设有湖景房和湖景包厢,还打造湖畔茶庐,提供围炉煮茶的体验。此外,酒店还与同集团的东太湖游艇俱乐部合作,推出游艇下午茶等特色服务,聚力写好“水文章”。
紧抓机遇,塑造发展新动能
随着沪苏湖高铁全线通车,吴江跨入高铁时代,吴江文旅业迎来了更多新机遇。而作为城市文旅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业也在乘势而上,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不少酒店既立足当下,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也在谋划长远,围绕文化、科技等新趋势实施深度布局。
当前,“非遗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华邑酒店借助“非遗热”来抓住经营机遇,推出风筝、评弹、漆扇、竹编等一系列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大批本地居民和游客参与,为非遗交流与推广搭建新平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空间里焕发新光彩。谈及未来发展,吴旭东透露,酒店一方面将持续创新“+非遗”模式,开发更多非遗相关的酒店IP;另一方面,正在与多方沟通,计划在酒店周边打造一个亲水平台,使其成为网红打卡地,让游客更好地亲近水,放松身心。
记者观察发现,酒店聚焦文化赋能,通过深挖在地文化,能以细腻的文化共鸣唤醒集体记忆;借助数字化转型,则以技术驱动,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个性化、沉浸式体验,推动酒店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营销也是大多数酒店的实施路径。“传统的靠两条腿出去跑的销售模式早已过时,面对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营销也要转战‘小屏幕’,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携程等OTA平台进行线上推广,提高市场竞争力。”徐爱忠说,在数字化营销加持下,吴江宾馆客房的线上订单量占订单总量的比例正在不断提升。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酒店将进一步以数字赋能,提高客户画像的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