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萍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加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更好引导青年学生以科学的文化理论武装头脑,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实践中彰显青春担当。
自觉担负凝心铸魂使命,提升文化引领力。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基本支柱和精神底色。高校要始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两个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时代育人工作迈向新高度。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坚守正确政治方向。高校党委要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重要任务扛在肩上,带头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让党的思想旗帜始终高高飘扬。要勇于改革创新,以培养时代新人为己任,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着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逻辑体系、创新思维,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贯通等方式深度融入高校教学全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认同。着力强化师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引领,通过多样化宣传手段与生动的呈现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助力他们成长成才,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自觉担负守正创新使命,夯实文化软实力。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高校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术资源系统集成,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龙头学科,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学术发展前沿成果融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以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支撑高素质时代新人培养的新格局。坚持从时代出发、从问题开始,既推动理论创新又推动实践创新。“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发挥学科综合优势,聚焦新时代改革、创新和发展实践,讲清楚“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以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围绕“国之大者”,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资政研究中出谋献策,聚焦深刻的社会变革、独特的实践创新,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着眼于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要探索中国的发展规律,还要提炼中华文明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
自觉担负传承发展使命,激发文化新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高校要深入探索、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保中华文化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继承创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聚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要加强阐释研究,为探源中华文明提供坚实依据,为拓展中华文明奠定重要基础;要建立文化精品课程,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提升教育教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聚焦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校史文化传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索符合时代情境的表达方式,使之形成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互相浚通的活水。聚焦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中发挥研究优势和作用,不断完善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机制,充分用好对外传播平台,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为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