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通江达海;中流击水,扬帆奋楫。
地处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两个重大国家战略交汇点,湖南近年来呈现出“稳中有升、向新向好”的发展态势。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3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702.4亿元,同比增长5.4%,取得“开门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
洞庭波涌连天雪,芙蓉国里尽朝晖。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对湖南“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持续用力”的指示要求,湖南以脚踏实地、敢为人先的奋斗姿态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中展现“湖湘担当”。
守牢实体经济根基
湖南长沙,科技感十足的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内,400吨矿用挖掘机如同“巨无霸”,混凝土泵车70多米高的臂架直冲云霄。今年以来,这里多款设备产销两旺,有的设备产能较年初提升了3倍。
这是2025年5月16日在第四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拍摄的大型矿山机械。新华社记者 白田田 摄走进“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工厂车间,人们感受到市场行情回升的丝丝暖意。
中联重科联席总裁王永祥告诉记者,尽管传统工程机械在国内市场面临不小压力,但矿山机械、高空作业平台、农业机械和海外业务等“第二增长曲线”快速上扬。同时,中联重科还在布局工业互联网、具身智能等“第三增长曲线”。
2025年5月15日,参展商在第四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现场操作全电无人概念挖掘机。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经济大省挑大梁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作为制造业大省,湖南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工业经济数据来看,“新”“老”产业齐头并进。今年一季度,在汽车制造、计算机电子设备等重点行业和三一集团、湘潭吉利、蓝思科技等头部企业的支撑下,湖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
推动产业聚链成群,是湖南的重要做法。目前,湖南已有5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5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3条重点产业链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点。
作为“新晋”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来势喜人。湘雁输变电产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晏华衡说,一季度,集群完成主营收入650亿元,同比增长17.5%。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集群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生态优势,持续强链、延链、补链。
这是2025年5月8日拍摄的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装配车间。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不止于“规模大”,还要有“硬实力”。湖南省工信厅综合研究室主任向海林认为,在国家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湖南在重型装备、核心技术和“缺芯少魂”等关键环节能够发挥更大的支点作用。
自主安全计算、北斗规模应用、人工智能、新一代半导体、新型显示……湖南正在谋划万亿级绿色智能计算产业,聚焦“国家所需、湖南所能”的关键领域,着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和拳头产品。
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
采集数十万颗水稻种子的光谱与表型数据,开发种子活力预测模型,像做CT一样给每粒种子进行无损检测,精准识别出最具生长潜能的个体……在新建成的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交叉科学与智慧种业装备研究部研究员朱明东和同事们研发的水稻种子活力检测装备迭代到了3.0版。
2025年4月25日,在湖南长沙,岳麓山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进行种子表型分析。新华社记者 白田田 摄据了解,这一成果填补了光学无损检测分选水稻种子活力研究的空白,居国际领先水平。朱明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新技术可以应用于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种子,将有效提升田间成苗率与植株长势,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在三湘大地,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从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到“海牛Ⅱ号”深海钻机,一连串重大创新成果令人瞩目。
2025年4月25日,在湖南长沙,岳麓山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采集种子光谱数据。新华社记者 白田田 摄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湖南实施“4+4科创工程”,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和四个重大科学装置“边建设、边科研、边出成果”。
湘江之畔,湘江科学城首开区塔吊林立、建设繁忙。日前,首开区“五大建”——科技服务中心、科学交流中心、交易展示中心、湘江院士港、湘江创新港主体结构全部封顶,新的科研地标初现雏形。
这是2025年5月12日在湖南长沙拍摄的湘江科学城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滕维 摄)“真正要挑大梁,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动力源’。”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谭勇说,湘江科学城编制了高起点的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未来这里将成为科研机构、人才的集聚地和科技创新的引爆点。
作为科教和人才大省的湖南,一整套“组合拳”扎实有力:出台“七个一”政策,全链条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布局36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打造成果孵化服务体系;设立金芙蓉科创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连续5年实施十大科技攻关项目,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170项……
2025年3月26日,“强基号”掘进机在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下线。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湖南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友金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湖南围绕平台建设、机制变革、要素保障和生态优化,正在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驱动新模式。
2024年,湖南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第九位、中部第二位,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首次超10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0%,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蓄力成势。
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
不久前,在湖南省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条本地公路的工程项目吸引了3家央企、120家国企、79家民营企业参与招标。记者在这里看到,“机器管招投标”系统自动生成标书、自动评标,有效杜绝了人为干预、“萝卜招标”。
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邹雄杰说,自今年2月湖南“机器管招投标”系统试运行以来,当地已有17个项目通过该系统挂网,评标时间压缩至2个小时左右,企业数量、地域范围、民营企业参与度显著提升。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结果中,湖南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省级前十,位列中西部第一。
经济大省挑大梁,要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
湖南持续深化改革,在多个“动奶酪”事项上发力——推动“机器管招投标”改革、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探索构建“连环债”清偿机制,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让财政“真金白银”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通过自然资源全要素市场平台破解要素跨区域流动难题,持续激发市场投资活力……
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谋发展。近年来,处于内陆地区的湖南省主动对接、全面融入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4月29日,响亮的汽笛声划破长空,满载卷筒纸的集装箱班列从怀化西站驶出,开赴广西钦州港。这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首趟“怀化西-钦州港东”点对点班列正式启航,“次日达”运输模式将时效提升40%以上。
这是2025年3月24日拍摄的湖南怀化国际陆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卓 摄)怀化国际陆港是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战略支撑之一,目前已开拓跨境国际物流大通道7条,开通国际国内运输线路161条。怀化,这个偏居湖南西部一隅的城市成了“开放前沿”,去年出口贸易额首破百亿元大关。
从“不沿边、不靠海”到“通江达海、联通全球”,这是湖南补齐开放短板的一个缩影。放眼望去,中欧班列、湘粤非铁海联运、怀化东盟班列,一条条国际贸易通道顺畅运行;湖南自贸试验区、综保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一个个高能级开放平台活力迸发。
2024年,湖南吸引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在湘投资设立企业3739家、实际到位资金6489亿元,对非洲进出口贸易规模稳居中西部第一。今年一季度,湖南对非洲进出口124.8亿元,其中出口67.2亿元、增长33.2%。
2025年2月7日,在湖南宁乡,湖南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里打磨零部件。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三湘四水新潮涌,百舸争流千帆竞。
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说,“挑大梁”要有“大作为”,湖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包括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在内的“三个高地”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力以赴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科学谋篇,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文字记者:陈俊、谭剑、白田田、胡璐、余春生
海报设计:邱星翔
统筹:陈炜伟、马晶、郜新鑫、肖磊涛
编辑:幸骊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