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近日,央视新闻、新华网、人民网等央媒聚焦龙门石窟,共同关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这些广受关注的中华文化瑰宝,将在今年暑假“搬”到无锡,通过3D打印、数字聚合技术等技术,在灵山胜境与市民游客见面。
“无需北上洛阳,在江南也能感受龙门石窟的千年震撼!”早前在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中,位于无锡灵山胜境景区的灵山博物馆发布“梵境双辉——龙门石窟与灵山胜境的艺术对话” 特展信息。作为苏南首次,本次展览将龙门石窟造像、碑刻、壁画等近百件国宝级文物通过3D打印、数字聚合技术“搬”到无锡。
相关人士称,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南北艺术对话,更是用创新技术打破地域限制,让“深藏闺中”的文化瑰宝走入大众视野的创新之举。通过科技赋能、场景再造,主办方以创新展陈方式,扩展文旅场景,让文物保护从学术课题变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旅新体验。“激光扫描与3D打印的毫米级复刻,以数字化技术进行抢救性留存,曾经‘高冷’的文物保护因技术创新焕发新生!”
正是得益于现代科技,也让更多“国宝”文物有机会“出差”来到无锡灵山,在这个暑期与市民游客“面对面”。从7月1日开始,这场特展将正式开启。
如果说,位于中原地区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瑰宝,1300多年的开凿堪称信仰的奇迹,那么,位于东部的无锡灵山胜境,则是当代佛教文化的圣地。无锡灵山将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与景色旖旎的自然山水完美结合,是中国最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释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题园区,其标志性的灵山大佛,作为世界上最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立像,不仅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建筑奇迹,更是佛教文化的一大瑰宝。
尤其是从1997年灵山文博中心的初建,到2022年灵山博物馆正式挂牌,灵山胜境本身就是一座了不起的“无边界博物馆”,并始终践行文化守护使命。据悉,多年来,灵山不仅构建起科学完备的文物保护体系,更以匠心精神精心守护着每一件承载历史印记的文化瑰宝,从数字化建档到预防性修复从环境监测到活化利用,让珍贵文物持续焕发时代生机。
“欢迎大家在这个暑期来见证灵山胜境与龙门石窟的对话,传统与科技共舞,历史与未来相拥,会是一次特别的体验!”此前的发布仪式上,无锡当地相关人士向全国游客发出盛情“邀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