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源媒汇)
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2025年5月19日晚,#陈奕迅ins报平安#登上微博热搜榜首。
截图来源于微博热搜之前,一则“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去世”的谣言在社交媒体疯狂传播,模糊的旧视频截图、AI合成的图片和煽动性标题,让无数粉丝陷入恐慌。随后,陈奕迅也在Instagram发布动态,以“復活後食番舊肉先~”(复活后先吃肉)的幽默配文及美食图片,亲自辟谣此前“因新冠并发症去世”的传闻。
但这场闹剧折射出的公众健康焦虑却真实可触——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株引发新一轮感染高峰,连明星也难以逃脱“被死亡”的谣言围猎。
在这场集体焦虑的另一端,美团买药数据显示,“新冠”这一词条的搜索热度持续攀升。先声药业的先诺特韦片(先诺欣)则成为近期的最大赢家,美团自营大药房的月销量突破3000+。先声药业也向媒体表示,近期先诺欣的销量有所上涨。
在新冠病毒卷土重来的背景下,先诺欣销量增加,为先声药业的业绩改善带来一丝曙光,其二级市场的股价近几个交易日的涨幅更是一度高达26%,市值突破260亿港元。
那么,先诺欣能否成为扭转先声药业近年业绩下滑的转折点呢?
疫情只能刺激短期需求
2025年4月以来,全国流感样病例中新冠占比持续攀升,多地出现感染高峰。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3月末至5月初,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显著上升,且南方省份(如广东、浙江)阳性率要高于北方。这一波动,与新冠XDV变异株的扩散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尽管感染人数激增,但新冠药物的需求呈现脉冲式特征——销量峰值通常滞后疫情暴发2-3周,且集中在疫情初期。
由于疫情反复的频率、规模和地域分布均不可预测,因此导致相关药品生产企业收入高度被动。以先诺欣为例,2023年上半年其销售额为2.5亿元,约占先声药业创新药总收入的5.2%;但是,2024年因疫情缓解,先诺欣销售额开始萎缩,以至于公司并未在财报里单独披露其具体销售数据。
由此可见,先诺欣的销售额与疫情强度高度正相关,但这种关联性因疫情反复的不可预测性,使得相关药物难以成为企业稳定的收入来源,反而加剧了业绩的波动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疫苗接种率提升和病毒毒力减弱,新冠逐渐从烈性传染病向季节性呼吸道疾病过渡。这种疾病属性的根本转变,直接重塑了公众的治疗需求。
大部分轻症患者会选择居家治疗,仅有少部分高危人群会主动寻求抗病毒药物。与此同时,新冠纳入乙类乙管常态化监测后,各地发热门诊从应急储备转向日常诊疗,相关部门联防联控机制明确“轻症对症、重症转诊”原则,进一步降低公众对高价抗病毒药物的依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疾病属性和公众需求逐渐改变的背景下,新冠药物的性价比劣势正逐渐显现。
目前上市的多款新冠药物中,先声药业的先诺欣,平台零售价为439元/盒;君实生物的民得维,平台零售价为475元/盒;而辉瑞的Paxlovid,平台零售价更是高达1890元/盒。相比之下,以岭药业(维权)的连花清瘟,平台零售价为14.8元/盒;GSK的布洛芬,平台零售价为20.9元/盒。
综合来看,新冠口服药价格普遍在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相比之下,布洛芬、连花清瘟等对症药物单价仅需十几元至二十元,仅为前者的几十分之一,性价比优势显著。这也会导致价格敏感的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后者,新冠药物对该群体难以形成吸引力。
受疫情需求波动以及性价比劣势等多重因素影响,先诺欣较难扭转先声药业的业绩颓势。更严峻的是,公司创新药管线青黄不接,叠加仿制药因集采收入暴跌,双重压力下业绩修复之路愈发艰难。
仿制药和创新药的双重压力
源媒汇梳理了先声药业近几年的业绩后发现,2022年之后,其总营收规模几乎陷入了停滞,一直维持在60余亿元;同时,其归母净利润也在2021年开始出现下滑,从15亿元的峰值,一直跌至2023年的7亿元附近。
先声药业的业绩受到冲击,主要源于2022年的第七批国家集采。
2022年7月,先声药业的核心仿制药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捷立恩),以3.2元/颗的最低价中标。要知道,这款肝癌用药集采前的价格为108元/颗,前后降幅高达97%。
由于第七批集采结果于2022年11月起在全国各省陆续执行,因此该药物在集采实施前仍以原价销售大半年时间,全年影响尚未完全显现。
2023年为集采执行首年,虽然捷立恩收入出现下滑,但同期新冠口服药先诺欣成功上市,推动创新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2%至47.56亿元。在这一利好消息刺激下,先声药业的股价应声上涨,也推动实控人任晋生家族的财富增长。
在2023年5月新财富500富人榜(仅上市企业)公布时,任晋生家族凭借212.8亿元的财富值,成为了彼时上市公司中的南京首富。
截图来源于新财富榜单但在仿制药的拖累下,先声药业全年营收仅微增4.3%至66.40亿元。更严峻的是,叠加因持有思路迪医药等股权导致的投资亏损,先声药业的净利润同比下滑至7.15亿元。
然而,集采的影响还在继续。在2024年第十批国家集采中,先声药业又有多个仿制药品种中标,其中哌柏西利胶囊和阿普米司特片的降幅均超过90%。
面对仿制药业务因集采持续承压的困境,先声药业也在加速向创新药转型,但表现喜忧参半 。
从短期成效看,创新药已成为先声药业的业绩核心支柱——2024年创新药收入达49.28亿元,占比突破74%,较2021年提升12个百分点。
新冠口服药先诺欣在2023年疫情高峰期前上市,推动先声药业创新药营收上行;此外,神经系统创新药先必新、化疗保护剂科赛拉,以及全球首款皮下注射PD-L1抗体恩维达,均在各自领域快速放量。
然而,先声药业上市的创新药中,有多款是合作或是引进的。例如先诺欣的合作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武汉研究所;科赛拉则是引进于美国G1 Therapeutics公司;恩维达的合作方是康宁杰瑞等。
不仅如此,2024年财报显示,先声药业虽布局60余条在研管线,但III期及后期临床项目仅12个,其中还有5个为合作引进。而且在PD-1/PD-L1、ADC等热门赛道,其进度明显落后于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竞争对手。
针对先诺欣的性价比,以及在研管线中存在多个合作引进项目等问题,源媒汇向先声药业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综合来看,新冠药只能带来短期的业绩提振,先声药业真正要解决的,是仿制药基本盘崩塌与创新药动能断层的深层结构性困境。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