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5月22日,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共同主办的2025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在上海期货大厦举行。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表示,上海期货市场与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联动发展、耦合共生。证监会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建立了“五个中心”协作工作机制。上海期货市场在助力上海城市能级提升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稳步发展。2017年到2024年,上海市GDP增长超六成,同一时期上海期货市场规模增长2.7倍,达到425万亿元。
自2018年我国首个国际化品种原油期货上市以来,已实现6个品种直接对外开放,29个品种允许QFI参与交易,不仅吸引全球产业企业、顶尖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同时“上海价格”也愈发受国际市场关注,并逐步成为全球贸易的定价参考。
当下,上海期货市场已上市47个期货和期权品种(不包含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个ETF期权品种),覆盖金属、能源化工、航运、权益、利率等重要领域,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和精准性的金融支持。比如,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上市,为众多航运物流企业提供运价风险管理工具,突破性赋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如,科创50股指期货和期权的研发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王颖表示,新形势下,期货市场必须坚定信心,坚持办好自己的事。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不变。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要求期货市场必须更好发挥功能,与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广度和精准度。既要构建与国民经济结构相适配的产品体系,形成能有效反映真实供需关系的价格信号,更好指导企业合理规划生产销售,助力缓解产业“内卷式”竞争。又要提供更为便利的交易工具、更加精准的产业服务,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助力企业锁定经营成本与利润空间,提升抗风险能力。还要深化期现联动,搭建资源调配桥梁,引导资金、货物等要素向高效益领域流动,推动行业集约化、高质量发展,有效破解“资源错配”困局。
二是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变。当前,我国货物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规模居世界前列。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持续增强的背景下,期货市场要坚定不移持续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制度型开放,才能更好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更好吸引优质的境外交易者参与市场建设,进而提高我国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助力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三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底线不变。近年来,期货市场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显著增多,与现货市场、其他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均显著增强。期货市场必须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一方面不断强化系统思维,加强与有关各方的沟通协调,依法有效监管,使市场各方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塑造良好市场生态;另一方面立足于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着力提升开放环境下的风险防控水平和监管能力,守牢风险底线。
王颖表示,我国期市将继续丰富产品矩阵,彰显市场效能。围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加快研发“向新”“向绿”品种,形成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产品序列,为产业企业提供齐全、专业、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持续贴合现货市场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一品一策”优化品种合约和业务规则。多措并举增强企业运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意愿和能力,改善企业套期保值交易的制度环境,以更高效的交易工具、更有力的市场培育,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稳步扩大特定品种开放范围,进一步拓宽对外合作开放渠道,推动更多结算价境外授权,提升跨境交割服务能力,更好推动中国期货价格成为全球贸易的“锚”,引导全球各类先进优质资源要素聚集,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