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梁子祺
参观文博场馆,越来越多的游客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拍照留念,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聆听专业的讲解。参观文博场馆,你喜欢什么样的讲解服务?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6%的受访者喜欢佩戴智能导览设备听讲解。对于讲解服务,70.5%的受访者看重趣味性,希望讲述幽默风趣,62.6%的受访者看重互动性,希望沉浸式体验有参与感。
江苏苏州的00后谢青崖逛博物馆时倾向于佩戴讲解器,这样比较容易控制讲解的时间。“一方面,人工讲解有时讲得简单,有时讲得详细,跟自己的参观节奏时常不匹配。另一方面,讲解水平良莠不齐,碰到馆方讲解的几率不高。”
参观时大家更青睐哪种讲解形式?调查显示,61.6%的受访者喜欢自行佩戴智能导览设备,47.5%的受访者喜欢扫二维码听讲解,46.9%的受访者会预约专业讲解员进行讲解,36.2%的受访者会使用语音导览器,22.1%的受访者喜欢看图文手册,17.0%的受访者喜欢边游览边看网络视频解说。
“现在很多博物馆有可以扫二维码查看的讲解,也有讲解器,但相对来说缺乏互动性。”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楚雅淇更喜欢请人工讲解。“人工讲解有重点,内容也更有深度,有没听懂的,还可以提问互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趣味性和故事性,讲解词比较枯燥,没什么延展,还有的讲解员只会背稿子,遇到这样的讲解就很影响参观体验。”
大家更看重讲解的哪些特质?调查中,70.5%的受访者看重讲解的趣味性,希望讲述幽默风趣,62.6%的受访者看重互动性,希望沉浸式体验富有参与感,61.6%的受访者看重讲解的专业性,希望讲解知识全面深入,23.3%的受访者希望根据需要个性化定制。
楚雅淇希望讲解的内容有趣。“如果只是告诉观众这个展品是哪一年的,我可能并不感兴趣。之前游览一个府衙时,看到有一处名人的名字看不清了,听讲解说是因为百姓觉得他是好官,争相去摸他的名字才被摸掉的。我觉得像这样的细节,可以调动大家的兴趣。”
“对博物馆不熟悉的朋友以及年龄小的孩子需要一些活泼的、深入浅出的讲解,像我一样学习相关专业的观众则喜欢有深度一些的讲解。”谢青崖希望讲解能深挖干货。“有一次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遇到一个老师讲特展,讲的内容很有深度,像是听了一堂高强度的专业课。老师讲得兴起还超时了,但大家都意犹未尽,听得非常满足。”
谢青崖发现,有些能智能定位的讲解设备不太好用,有的需要重复扫码,特别是近年来,博物馆成为旅游的热门景点,经常观众爆满,这些设备用起来就更不方便了。“设备可以作为讲解的补充手段,期待相关场馆借助AI丰富讲解形式,更好地满足大家听讲解的需求。”
楚雅淇期待文博场馆把非真人的讲解设计得更有趣一点,比如设定博物馆探秘之类的主题,加强互动。
受访者中,00后占15.5%,90后占51.6%,80后占28.6%,70后占3.8%,60后占0.5%。#读数
(应受访者要求,谢青崖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