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小杰(化名,下同)握着英歌槌,随着鼓点在青砖上踏出“七星步”,汗滴顺着绘着脸谱的额头滑落——这个曾在街头行窃的少年,此刻正用非遗的韵律重构人生的节拍。而这一切,始于湘桥区检察院牵线的“非遗艺术矫正”。
裂痕:司法之光,照亮迷途困境
小杰因结交不良朋友,荒废学业,初中毕业后不顾家人劝说选择外出打工。然而,低学历、无技能的现实让他屡屡受挫,最终在“朋友”的引诱下参与盗窃。案件移送至湘桥区检察院后,未检检察官审查认为,小杰系初犯、偶犯,悔罪态度良好,家庭具备监护条件,遂依法对其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为其量身定制6个月的帮教计划。
“不同的非遗技艺有助于培养不同的意志和品质,我们在帮教罪错未成年人的过程中引入具有湘桥特色的非遗技艺,促进未成年人提高自我认知,实现矫治不良行为的目的。”未检检察官介绍。
在附条件不起诉帮教期内,检察官通过讲述英歌舞传承人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向小杰传递“忠勇”“团结”的精神内核。那些为传承文化而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习的榜样事迹,深深打动了小杰。在检察官的鼓励下,小杰报名参加校园英歌队。
帮教活动
破茧:槌声为尺,量正成长步履
训练初期,小杰曾因动作太难、训练太辛苦而萌生退意,但他想起检察官说的“一旦选择,就不能轻易放弃”,于是又坚持下来。随着深入练习,他开始领悟老师讲解的每个动作的深意:“双槌交叉”象征“破开迷雾”的决心;“马步沉腰”体现潮汕人“脚踏实地”的品格;“旋风转体”时衣衫翻飞,如同挣脱过往的桎梏;“腾空劈槌”的瞬间要气沉丹田,这是将“忠勇”精神具象化的时刻。小杰在英歌舞一招一式中磨砺心志、充实内心,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发扬英歌舞文化,为回归社会积蓄精神能量。
练习英歌舞
当他第一次参加英歌舞表演,过往的坚持与汗水在舞台上绽放耀眼夺目的光彩,现场掌声雷动、欢呼声不断,仿佛是在庆祝他完成蜕变的热烈反响。
重构:青涩少年,迈向新生之路
“学习英歌舞很辛苦,但我还是想继续学习,它的鼓点像在敲打我的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和坚持。”小杰的这番话,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帮教成效的最佳印证。从迷茫的罪错少年到文化传承的践行者,英歌舞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这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媒介的帮教模式,既守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为涉罪青少年点亮了重塑人生的明灯。
湘桥区检察院探索构建的“非遗文化+法治教育”帮教新模式,既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对罪错未成年人开展的帮教矫治,更是“未爱湘护”品牌内涵的具象化实践表达。未来,湘桥区检察院将继续完善这一模式,让更多“迷途少年”在传统优秀文化的滋养下重获新生。
来源:湘桥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