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赵 媛 通讯员 王翔宇
本报讯 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居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与垃圾分类实践能力,近日,嘉兴港区乍浦镇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从分类到共生 从科普到实践”的守护生物多样性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辖区居民呈现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生态环保实践课。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深远意义,以及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挑战,让居民深刻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垃圾分类普及环节,宣讲员巧妙引用“兔死狐悲”的寓言故事,结合生活实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垃圾分类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家从日常点滴做起,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在旧物改造生态鱼缸环节,大家将提前洗净消毒的奶茶杯变废为宝,化身“生态设计师”,借助火山石、水草、小鱼等材料,精心打造出一个个微型生态系统。在工作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大家不仅掌握了旧物改造的实用技巧,更亲身体会到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和谐共生。
“没想到废弃的奶茶杯还能变成这么精致的生态鱼缸,既环保又能观察生物的奇妙,给我的退休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一位阿姨开心地分享道。
近年来,随着嘉兴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加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也呈现出不断丰富的态势。
嘉兴港区始终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核心理念,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3年以来,港区启动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自2022年起,嘉兴港区开展了全域(除九龙山)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通过样线样点调查、红外相机布设等多种方式,对港区全域的生物类群进行了深入普查。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为港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持,也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和监管能力。
为更科学、更专业地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嘉兴港区联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共同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以马家荡和山湾渔村为监测点,设立固定监测样线,对两栖动物、鸟类和蝴蝶开展监测工作,并在山湾渔村布设高清视频监控,用于滩涂鸟类监测。
通过数次监测(不包含本底监测记录)共记录到金线侧褶蛙、泽陆蛙、中华蟾蜍等5种两栖动物;东方菜粉蝶、红灰蝶、酢浆灰蝶等7种蝴蝶;白鹭、黄腰柳莺、纯色山鹪莺、红头长尾山雀等59种鸟类,其中包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雕、雀鹰、灰脸鵟鹰等9种,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戴胜和棕背伯劳2种。监测结果显示港区生态环境整体稳定,并充分展示了港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嘉兴港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的开展,不仅为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探索港区生态富民新路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接下来,港区将进一步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宣传,更新港区生物名录,进一步结合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增强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嘉兴港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