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客观看待当前经济运行的“形”与“势”,方能把握住我国经济发展全貌和前景。近期,受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影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有所增多,但支撑经济向新向好、长期向好的有利条件没有改变。我们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化危为机,及时有效应对各种“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开局良好,4月份顶住压力稳定增长,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基础。一方面,内需的“稳定锚”作用明显,消费仍是第一动力,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今年以来,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进一步带动了家电、家具、通信器材等零售市场发展。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型消费占比扩大,假日出行、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相关服务消费受到更多青睐,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1%。1月份至4月份,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民生领域补短板投资项目加快落地,大项目带动效应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增速仍接近9%。另一方面,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经济增势良好,1月份至4月份,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明显提升,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投资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速仍接近20%,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产量同比增速接近或超过40%。
宏观经济运行离不开微观基础,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释放是强化经济向新向好势头的关键。今年以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尤其在纠治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方面取得了成效,切实起到了为企业减负的效果。近期针对部分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出口转内销面临的困难,加力出台系列帮扶举措,及时回应企业诉求,例如推动内外贸一体联动、延续实施更多惠企政策等,让企业更加有感有得,起到了凝神聚力的作用。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加大了国际循环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趋势,互利合作更符合各国长远和根本利益。尽管国际经贸和产业分工体系面临不确定性,但仍有很多跨国公司加码投资中国,这是对我国市场潜力、创新效率、制度效能、要素保障等综合优势投下的信任票。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经济循环的质量和层次,能够有力促进国内和国际市场高效联通,以国内大循环更好牵引国际循环。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国内市场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增强国内市场吸引力与影响力。随着制度型开放水平稳步提高,我国在推动全球创新方面将扮演更加重要的引擎作用。我国不仅是制造工厂和销售终端,而且有望成为全球创新的策源地与价值分配的关键节点,进一步加快推动这种角色转变,能够正向引导主要跨国公司优化全球布局时的决策,从而吸引更多优质资本长期投资中国。
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迈向“中国智造”,增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调研发现,有跨国公司已将在华研发中心升级为亚太数字创新中心,正是瞄准了我国消费者对智能化定制产品的旺盛需求。展望未来,关键是持续优化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生态尤其是“智能生态”,更好汇聚全球优质要素资源,增强创新要素聚合效应。
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和数据市场,利用数字基础设施的领先优势与市场应用场景更好结合,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产业提供更多融合创新机会,有力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成链。
坚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做好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丽岩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