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中超比赛、草莓音乐节……5月中旬,成都迎来一波超级赛演。在享受赛演魅力的同时,请保存好票根,有用。
原本不起眼的消费票根,正在升级为撬动二次消费的“流量支点”。凭演唱会门票能免费参观景点,景区门票能兑换奶茶,电影票根能解锁餐饮折扣……“一票多用”串联起更多消费场景,延长了消费链条,刺激更多消费行为,充分释放城市文旅的潜力和活力。
“票根经济”是指消费者凭借文体活动的票根,在后续消费场景中获得相应的优惠权益。其核心在于打破“结界”,把消费资源联通、联动起来,让前一个场景成为下一个消费场景的入口。试想一下:游客拿着一张“小票根”,看完球赛、演唱会后,还能享受餐饮住宿等多方面的优惠,还能进入一些景点游玩“打卡”。这样的跨界,让原本单一、孤立的消费行为产生连锁反应。因此,有人把“小票根”比作消费捕手,能把演唱会散场、景区观光之后的“还不够尽兴”捕捞起来,串联起不同消费领域,聚拢人气、汇聚财气,发挥消费叠加的乘数效应。
票根经济绝非在一次消费后,简单提供折扣优惠而已。消费者对打折送券、免费体验、满减优惠等,早就习以为常,只靠此来调动消费热情、激活消费意愿并不容易。票根经济的本质是,通过“票根”这一纽带,重新建构消费的链接方式,做到跨界联动、创新创造、共赢共享。比如,成都文旅部门此前就已经推出惠民举措:购买“五一”假期前后9场大型演出门票的观众,可在演出举办的前2天至后2天内,凭演出门票实名免费参观18个景区和博物馆。从“为一场赛演,奔赴一座城”到“凭一张票根游全城”,票根经济正在解锁更多城市文旅发展的可能性、创造性。
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票根经济也有不少烦恼。比如,参与主体节拍不一致、消费场景套路有点多、技术支持力量比较弱,以及一些地方文旅、商家陷入单一打折思维,等等。更深层次来看,票根经济亦是优化营商环境、拉动消费升级的一种创新探索。票根经济关键在于联动,意味着这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合作抱团”,需要共同搭建互联互通、环环相扣的消费生态。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难以形成“消费者获得优惠、商家精准获客、文旅资源高效整合”的多赢局面。
让消费者觉得这一“票”有所值、有所获,票根经济还有很长的升级之路要走。比如,规范票根经济市场秩序,防止出现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等行为,鼓励景区、酒店、餐饮等多方商业主体加强合作,共同策划票根联动活动等。当越来越多的消费票根变为串联消费场景的钥匙,从“看完就走”到“继续玩耍”就不再是难题,用一张票根结下一城之缘,激发出更多消费活力,将会是文旅发展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