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左贡县田妥镇政府旁的雅卓幸福新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该村依托318国道穿境而过的区域优势,以党建为统领,大力发展门面出租、餐饮民宿、汽车充电等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在村里众多对外出租的门面中,拉姆扶贫服装店平平无奇,但却是村民嘎拉姆的“致富”铺子。
走上经营之路的嘎拉姆并不容易。
1976年1月,嘎拉姆出生在左贡县田妥镇然尼村,她共有9个兄弟姐妹,在家排行第四。可以想象,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注定少不了是农活,多不了是上学机会。
嘎拉姆说,她从小没上过什么学。从记事起,她就开始帮助家里干农活、放牧,直到长大成人。
成年后的嘎拉姆结婚以后,和丈夫共同养育了两个孩子。
婚后的嘎拉姆日子并未好转,2009年,嘎拉姆和丈夫分开后独自抚养其中一个小孩。
2009年至2017年间,为了抚养未成年的儿子,嘎拉姆四处打零工,但因为知识技能有限,她能胜任的工作并不多,做的最多的就是建筑工地的“小工”。
风吹日晒的工作和并不稳定的收入,让她并没有太多时间思考改变。
“找不到活干的时候,只能靠党和政府给的低保金勉强过日。”谈起往日的辛酸,嘎拉姆面露苦笑。
嘎拉姆向客户挑选帽子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2017年。当时,易地搬迁安置点田妥镇雅卓幸福新村在田妥镇场镇旁建起来,318国道从家门前穿越而过。作为全镇榜上有名的困难户,嘎拉姆顺理成章从原来的偏远然尼村搬到了雅卓幸福新村,并分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约75平方米的房子。
得知嘎拉姆搬到了318国道的沿线新村,远在拉萨的妹妹措姆玉珍替她高兴,颇有经商头脑的她向嘎拉姆建议利用区位优势做点小买卖,说不定能改变现状。
建议虽好,嘎拉姆对做生意却一窍不通,手里更没有做生意需要的启动资金,这让她打起了退堂鼓。
为了帮助嘎拉姆彻底走出困境,妹妹决定,给嘎拉姆借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还建议嘎拉姆做服装生意,这样就算没有卖掉,自己还可以在拉萨帮忙处理,避免倒贴亏本。
免除后顾之忧的嘎拉姆,拿着“沉甸甸”的2万元,来到村委会找到支部书记贾多,贾多一听说嘎拉姆要租商铺做生意,便劝她三思,毕竟商场如战场,对于没有任何经商经历的嘎拉姆来说,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但困顿了半生的嘎拉姆想试试,毕竟这次有妹妹给她支持。
最终,嘎拉姆选择了家楼下的铺面。
嘎拉姆分到的新房子
当时,为了帮助贫困户嘎拉姆,雅卓幸福新村“两委”认真研究,决定用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商铺租给她。嘎拉姆没有给自己留任何后路,一次性就签了五年的租约并支付了一年的房租。
嘎拉姆把商铺简单装修后,通过妹妹的进货渠道,第一批服装顺利上架,“拉姆扶贫服装店”就这样开业了。
然而,生意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好做。初入商场的嘎拉姆还不懂商品营销,加之当地消费潜力有限,没有固定的消费群体,有时十天半月也卖不出去一件衣服,这让她一筹莫展。
得知姐姐的困扰,妹妹措姆玉珍建议她利用微信群、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培养重点消费群体,并面向318过往游客需求精准进货。
“护林员”嘎拉姆和同伴在护林中捡拾垃圾
与此同时,雅卓幸福新村党支部也积极想办法帮嘎拉姆渡过难关,不仅聘用嘎拉姆为村级“双联户”户长,还让她成为公共厕所管理员。搬出的然尼村党支部依然为她保留了“护林员”岗位,协调她的工作时间,拓宽了她的收入来源。
多管齐下,确实为嘎拉姆解了燃眉之急,让服装店从唯一生活支柱变为收入来源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工作中,嘎拉姆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群,打开了她的眼界和认知,一段时间下来,她再也不是那个只会埋头干粗活的嘎拉姆了。
嘎拉姆说,她听从了妹妹的建议,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将自己的客户拉入群,不仅转发妹妹发布服装推销视频,还定期推出一些流行的服装款式和优惠活动。若有客户看中了衣服,谈好价格后就会找嘎拉姆下单,然后妹妹就把商品从拉萨邮寄回来,送到客户手中。
一来二往,嘎拉姆的“回头客”越来越多,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嘎拉姆的生意群已经有200多名固定客户了。
尝到甜头后,嘎拉姆开始学习妹妹在抖音上发短视频,宣介自己经营的服装、鞋帽、护肤品。
此外,嘎拉姆还积极拓展了业务,针对318国道上过往电车充电需求,在商铺前增设了充电桩,并通过自己的微信群、抖音号积极推广。
嘎拉姆被左贡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双联户”
生意越做越顺的嘎拉姆,也渐渐自信起来,不仅在2019年顺利脱贫,还当选为左贡县田妥镇妇女代表,被昌都市妇联选派到成都、重庆等地交流学习;作为经商代表,曾被左贡县田妥镇派到卡若区俄洛桥镇学习中餐烧烤等业务,积极拓展经营范围。
嘎拉姆坦言,从搬迁前的精准帮扶到搬迁后创业扶持,一路走来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在最困难的时候让她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
如今,嘎拉姆儿子顺利从大学毕业并在左贡县城找到稳定工作。今后,她将感恩前行,为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左贡县田妥镇雅卓幸福新村党支部书记贾多告诉记者,近年来,镇村“两级”党组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党建+文旅”品牌,大力发展住宿餐饮、门面出租、车辆服务等旅游产业,为像嘎拉姆这样的20名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吃上“旅游饭”,2024年,全村仅文旅服务一项就户均增收2500元。(昌都融媒 王正森 仁青 斯嘎 索朗白玛 左贡融媒)
责任编辑:尕藏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