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近期,在北京鸟巢文化中心“泰兴号”海洋文化馆,有关海洋文学、蓝色经济的交流研讨不断开展,越来越多观众走进展馆参观。德化青花瓷盘、官窑三足洗、巨船模型……200多年前的沉船“泰兴号”,唤醒大众的海洋记忆,从中打捞出的文物不仅钩沉历史,也指向未来。
“‘泰兴号’出水,点亮了我们的认知。”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文化国际交流专委会主任郑长来对“泰兴号”始终心怀敬畏。他说,“这艘沉船为我们引出了一条新航路,它向世界证明了19世纪东方航海的辉煌”。
北京鸟巢文化中心“泰兴号”海洋文化馆展出的“泰兴号”模型。中青报·中青网 张艺/摄1822年1月,一艘满载香料、丝绸、茶叶、瓷器,搭载2000余名乘客的中国巨型三桅帆船“泰兴号”,从福建厦门港启航,驶向东南亚印尼海域,途中不幸触礁沉没,造成1800多名乘客和船员遇难。直到1999年,“泰兴号”沉船在南海海域被外国探险家发现并打捞出水。其中瓷器数量之巨、保存之完整,为世界瞩目。
“泰兴号”长约62米,排水量达1350吨,载重量达1000吨,是当时少有的巨型中国帆船。有文献记载“泰兴号”沉船事件,因其雄伟悲壮,被称作“东方泰坦尼克号”。
有学者认为,“泰兴号”可视作绵延2000多年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后的“帆影”。中国航海博物馆一位专家介绍,与其他偶然被发现打捞的沉船相比,“泰兴号”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记载,更是目前海洋考古中发现的体量最大的中国古代帆船,也是出水完整器物数量最多的沉船。此前,“泰兴号”出水的大部分瓷器流散于世界各地,且多为私人藏家所藏,国内收藏极为稀少。很长一段时间里,“泰兴号”出水瓷器的全貌模糊不清,相关研究也不够深入。
“让这艘远帆归航”,是郑长来的心愿。他辗转世界多地档案馆,多方搜集史料,试图还原“泰兴号”的历史拼图。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他多次往返北京与伦敦,几经周折,耗费大量心血和资金,终于在2018年11月,从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整体购入“泰兴号”商船上的12万件瓷器,把漂泊海外的文物带回祖国。
这些瓷器多为18世纪和19世纪初德化生产、用于出口的青花瓷。文物的回归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19世纪海洋文化研究的缺口。2019年8月,郑长来首先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了40余类、190余件清代瓷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王春法在捐赠仪式上介绍,此次收藏的“泰兴号”沉船文物,是清代中晚期带有明确纪年和沉没地点的历史遗物。这些文物出自目前已发现的同时期较为罕见的大型贸易商船,对于研究19世纪中国对外海洋贸易状况、外销产品构成、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以及闽南瓷窑业技术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此后几年间,“泰兴号”珍贵瓷器入藏中国航海博物馆、德化陶瓷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机构。
“‘泰兴号’中的大量瓷器出自泉州德化,德化陶瓷大量外销,意味着中国在当时通过海洋实现‘货通天下’,同时贸易交流促进了文化交流。”郑长来表示,这是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外经贸活动的重要见证。
北京鸟巢文化中心“泰兴号”海洋文化馆展出的青花缠枝花碗。中青报·中青网 张艺/摄关于“泰兴号”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专家们形成的共识是,“泰兴号”的出水文物,反映了200多年前中国的航海史、国际贸易史、疆域史、兴衰史、商船制造史的发展状况,印证了当时中国海洋贸易系统的强盛、海洋疆域的辽阔,彰显了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
郑长来说,英国、科威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的相关人士纷纷表达合作意向,希望能在当地博物馆展出“泰兴号”相关文物。
“通过蓝色文化的交流互鉴,能够推动全球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在郑长来看来,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当下,需要海洋文化“再出海”,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海洋文化故事,而“泰兴号”就是一个独特的文化IP。
立足这一主题,社会各界在积极行动。郑长来希望依托北京、深圳、中山等“泰兴号”展览空间开展研学活动,向青少年讲述中国的海洋文明历史。同时策划相关影视文学创作、国际文博展示交流,通过文物连接古今中外。他表示,“泰兴号”从历史走到今天,应当被更多人看到,唤起大众的海洋文明记忆,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