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推动“湾区标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软联通”新闻发布会。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介绍,“湾区标准”正逐步成为大湾区建设的一张亮眼名片。截至目前,“湾区标准”总数已经达到235项,覆盖交通、医疗、食品、养老、托育、气象、餐饮、文化等领域。
2020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打造三地通行的“湾区标准”。“湾区标准”全称粤港澳大湾区共通执行标准,是指经粤港澳大湾区利益相关方协商确认的,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实施的技术标准。
五年来,“湾区标准”作为粤港澳三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需、共享的载体,已成为越来越多湾区人的共识。“湾区标准”的研制主体持续增加、实施意愿在持续提升、落地场景也在持续拓展。如今,“湾区标准”被社会各界作为技术规范、服务指南、培训指引广泛使用。
推动三地在基础设施、民生、人文等领域互联互通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局长陈新烈介绍,“湾区标准”有效推动三地在基础设施、民生、人文等领域互联互通。
他举例称,在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桥岛隧智能运维数据标准体系 建设指南》等标准,有效提升了港珠澳大桥的运行管理效率和灾害防御水平,支撑粤港澳交通新基建的建设和运维。随着湾区内交通设施日益完善,“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成为湾区通行新风尚,《基于信息化协同平台的跨域机动车服务要求》和《基于信息化协同平台的跨域机动车服务流程》2项“湾区标准”,为公安、海关等部门智能监管数据的联动与共享提供系统支撑,可以帮助快速准确获取车辆信息,助力卡口验放时长缩短至60秒以内。
在促进民生领域深度融合方面,随着“跨境养老”“旅居养老”等服务模式在国内逐渐兴起,粤港澳三地共同研制《养老机构认知症老年人生活照顾指南》等6项“湾区标准”,将三地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促进优势互补。
在丰富“人文湾区”文化底蕴方面,大湾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通过“标准”被记录、传播。以粤菜为例,粤港澳三地共同研制《粤菜菜品标准编制指南》,指导推动58项标准纳入“湾区标准”清单,得到了三地餐饮界积极响应,佛山建成了15家粤菜示范店,潮汕四市及香港打造20家潮菜示范店。多地还以“湾区标准”为教材对海内外技能人才开展烹饪培训,有效推动经典粤菜烹饪技艺在更大范围的华人文化圈中传播推广。
据介绍,除了已有的235项“湾区标准”外,新一批即将实施的9项“湾区标准”,涉及产业、营商、文化等方面。比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工程规划设计规范》有助于实现通信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系统破解通信基站选址困难、管网建设协调复杂、设施管理标准缺失等突出问题;《法人和其他组织跨境身份认证技术规范》,将有助于推进跨境电子签名互认,为企业等法人和其他组织跨境身份认证提供技术指导,提高跨境供应链合作效率。
建造技术工人一地考试,可获发三地职业技能证书
香港特别行政区工业贸易署署理副署长邱诗颖介绍,香港特区政府一直鼓励香港业界参与研制“湾区标准”。在已公布的235项“湾区标准”中,约有500家香港起草单位。
个别香港团体和企业也担当牵头推动研制“湾区标准”。比如,在推动银发经济方面,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正合作推动制定照护食“湾区标准”。“如这个标准成功制定及推广,将有助业界推出更多适合长者的食品,一方面提升长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推动食品制造业及跨境养老的发展。”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研制和应用“湾区标准”。例如,发展局与广东省及澳门相关单位合作,就建造技术工人及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湾区标准”及推行“一试多证”安排。今年3月已公布首批两个工人工种的标准(即油漆工及砌砖工)。三地会继续为其他工种推行上述工作。相关技术工人在粤港澳其中一个地方通过考试,均可同时获发三地的职业技能证书。这项工作能提升整个大湾区建造业的培训质量,并有助培养人才。
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副局长陈祖荣表示,截至目前,参与起草“湾区标准”的澳门单位已达312家(次),澳门牵头起草的“湾区标准”共3项,牵头部门分别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市政署和澳门发展及质量研究所,其中电梯防雷标准由澳门特种设备协会、珠海机电工程师学会、香港工程师学会联合推动,为粤港澳三地电梯制造商和安装单位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电梯的防雷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有效降低因雷击导致的电梯故障率和维修成本;而澳门起草单位排名前三的标准有60项,主要涉及粤菜、食品、电梯、医疗、机电等领域;在澳门,声明使用“湾区标准”的单位有435家(次)。同时,澳门特区政府也推荐了交通、物流、ESG、食品、中医药、建筑、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气象等领域的235名专家加入“湾区标准”评审专家库,支撑“湾区标准”的评审工作。
积极鼓励粤港澳三地企业、机构优先采用“湾区标准”
市场监管总局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朱忠良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接下来市场监管总局将重点从三方面推动支持“湾区标准”工作。
首先,积极支持“湾区标准”在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收粤港澳三地更多机构与专家参与“湾区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鼓励粤港澳三地企业、机构优先采用“湾区标准”。推动三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对“湾区标准”研制、实施过程中的堵点、痛点环节,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解决,为“湾区标准”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更好发挥“湾区标准”助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其次,持续推动“湾区标准”提质、扩容、增效。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总体战略部署及重点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大“湾区标准”覆盖面,在现有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智慧城市、银发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拓展及应用。继续推动金融、医疗、教育、交通、气象、职业资格、文化等标准互通共融,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便利、高效跨境流动。
最后,助力提升“湾区标准”国际化水平。研究建立工作机制,推动三地制定的高水平“湾区标准”转化成国际标准,提升“湾区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支持三地标准化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将更多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确认为“湾区标准”,提升“湾区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水平。结合三地承接的“一带一路”工程项目,加强标准“软联通”,服务支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新京报记者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