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届的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各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为期货市场的发展建言献策,成为我国期货市场发挥功能优势、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见证,成为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的重要力量。
新华财经上海5月21日电 作为业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2025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下称“上衍论坛”)22日将举行。这一创办于2004年,伴随我国期货市场从稳步发展到位居前列、从量变到质变的交流平台,将继续与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同行。
过去20余年是我国期货市场快速发展,价格影响力从国内迈向国际的关键期,每一届的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各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为期货市场的发展建言献策,成为我国期货市场发挥功能优势、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见证,成为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的重要力量。
套期保值融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不同于股市、金市,期货市场,虽是不为众多普通百姓所熟知的“小众市场”,但却是越来越多企业生产经营的必备工具。
“通过套期保值稳定了经营的预期,买入套期保值可以锁定加工成本,卖出套期保值则可以稳定销售价格。”金田铜业相关负责人日前介绍,利用期货衍生品工具早已融入金田铜业的生产经营日常,通过专门的套期保值管理委员会设定的制度和监测机制,金田铜业能确保每家分子公司整体运营不受铜价大幅波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金属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作为主要的进口国,国内不少企业为此“交学费”甚至出局,但这家创办于1986年的铜及铜合金材料供应商,从简单铜加工起步,成长为在全球有八大生产基地、年营收过千亿元的民营企业500强,稳健的经营也推动其产品研发不断向高价值链延伸。“比如2024年初接到客户的100吨加工订单,当时铜价为每吨6.8万元左右,我们就会利用期货工具进入买入保值,锁定加工利润,到4月份交货时,铜价涨至每吨8.2万元左右,交货的价格还是按以前的约定,同期金田也会在期货市场平仓了结头寸,期间的原料涨跌对盈利不会有影响。”这位负责人表示。
在有色金属行业,深度参与期货衍生品市场的金田铜业并不是个案。“不仅是在铜产业链,铝及铅锌等金属产业链,利用期货衍生工具促进企业稳健经营已经是普遍现象,这也促使了国内有色金属行业成为国内较早进入国际市场且有竞争力的行业之一。”期货市场专家张宜生认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1.16万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则实现营业收入22293.3亿元,同比增长19.6%,实现利润总额917.7亿元,同比增长40.7%。
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市场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往往就会放大,这一规律此前在包括金融危机等期间屡次得到验证。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到4月,国内期货市场累计成交26.6亿手,累计成交额23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和28.4%,其中,上海期货市场同期成交量、成交额分别增长21.1%和42.8%,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这一数据则分别增长21.4%和41.2%,期货市场作为“泄压池”的作用凸显。
“保险+期货”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一边是号称金融金字塔尖的存在,一边是偏远山区村民脱口而出的增收“利器”。期货衍生品,作为现代市场体系的“舶来品”,在国内市场逐渐走出结合国情的特色发展之路。
位于云南勐腊县的胶农日前拿到了人保财险兑现的2024年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赔款,让不少胶农获得高于市场的种胶收益。作为战略物资,由于此前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弃割、改种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橡胶种植的周期长,前七到八年间需胶农不断追加投入,弃割、改种不仅让胶农的前期投入可能亏损,也使战略物资的供应面临波动。
为增加胶农收入和稳定市场供应,从2017年起,上期所连续8年开展天然橡胶支农专项工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约9.6亿元,覆盖云南、海南的31个市县,保障天然橡胶现货产量近103万吨,赔付金额约6.1亿元,同时利用“稳产行动”累计投入专项资金约1.4亿元,与海南橡胶集团、云南橡胶集团、广垦橡胶集团合作,保障天然橡胶现货产量超过20万吨,兑付金额约1.3亿元。
2021年底,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入选联合国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并被收录进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经验。
所谓“保险+期货”,是一种利用期货衍生工具,转移和分散农产品价格风险的一种农业保险。即交易所为胶农购买保险公司的价格保险产品进行补贴,保险公司则通过购买期货公司的期权工具转移价格风险,而期货公司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在期货市场进行对冲,一方面保障保险公司能为胶农提供更好的价格,另一方面,将自身面临的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形成风险分散、各方受益的闭环。
天然橡胶“保险+期货”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不断创新的缩影,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正是中国特色期货市场发展的重要特征。不同于海外期货衍生品市场,随着国内市场发展,期货参与者在不同品种、不同环节间均发展出服务模式。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金融期货也应用于支持乡村振兴专项债的发行,即利用中金所推出的国债期货产品,金融机构不仅能对冲专项债发行的风险,还提高了发行成功率,有力支持当地的养殖产业发展。
此外,在企业货物进入交割库注册成仓单后,上期所综合业务平台也推出仓单线上质押业务,目前已有10余家银行参与其中,不仅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提高了市场效率。
“仓单质押模式通过线上化操作,企业可以将库存货物转化为流动资金,质押与解质押过程方便,可以缓解资金压力,也降低了融资门槛。”对此,浙江南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橡胶事业部经理周梓房说。
推动期货市场开放,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作为我国首个国际化品种,2018年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旗下国际化平台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上海油”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到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合格的境外投资者可参与境内的近50个期货、期权品种,境外客户的参与度持续增长,持仓量和交易量占比逐步提升。
随着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提高,争取更大定价话语权成为可能,“中国价格”的影响力也明显提升。到目前,上海原油市场初步形成亚太原油集散中心,“上海铜”跻身全球三大铜定价中心之一,“上海胶”成为我国进口天然橡胶的重要贸易定价基准……
同时,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去,期货市场持续加大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力度,拓展服务空间,提升服务能力,助力“一带一路”沿线产业企业定价交易、管理风险、配置资源。其中,上期所以原油期货的上市为突破口,打通境外交易者参与境内期货交易的通道,进一步便利了“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交易者平等自由地参与境内期货交易。
而随着合格境外投资者(QFI)可参与螺纹钢、不锈钢等更多期货产品,“一带一路”沿线的供求关系也能在上海市场充分体现,更好服务钢材进出口贸易定价。据悉,在面向越南、印尼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贸易业务过程中,已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应用不锈钢期货等价格来指导跨境现货采购和销售,并且尝试开展基于不锈钢期货价格的跨境基差贸易。
目前,上期所也将“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品牌纳入交割品牌,其中20号胶期货的注册商品已包含来自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的诸多企业的产品;印尼永旺牌不锈钢是上期所首家海外冷轧不锈钢交割品牌。
此外,为深化长三角油气市场建设,2020年11月,上期所战略入股了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开启全面推进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建设征程。随后上期所与浙油中心、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连续共同推出以燃料油期货、低硫燃料油期货结算价为基准的保税燃料油船供卖方报价和买方报价,2024年6月,上期所还与浙油中心共同推出舟山价格窗口(POZZ)系统成交功能,推进更多船燃企业在现货贸易中使用低硫燃料油期货价格。
当前,国内期货交易所均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对标对表“世界一流”,此前,上海期货交易所还制定了包含六大板块60项具体任务分工的实施方案。
围绕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期货市场将继续加大创新,发挥市场功能,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为金融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期货力量。
转自 新华财经
Hehson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