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当全球AI产业仍在技术与商业化的平衡木上摇摆时,昆仑万维(维权)以一份“海外收入占比94%、单季度收入突破18亿”的财报,为中国AI企业点亮了一盏明灯。这家从游戏出海转型而来的科技公司,用实打实的营收增长与创新突破,验证了“技术自研+全球变现”模式的可行性。在亏损表象的背后,一场关于AI未来的战略突围正在上演。
01
AI技术投资培育期
增收降利不改公司预期
近期,公司公布24年报及25Q1业绩。2024年实现收入56.62亿元,同增15.2%;归母净亏损15.9亿元,主要由于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所拖累,并且随着AI技术逐步深化发展,公司顺应潮流加大了对于AI的研发支出。
25Q1实现收入17.64亿元,同比增长46.07%,主因短剧及opera业务高增长;归母净亏损7.7亿(去年同期亏损1.9亿),主因投资业务亏损4.9亿元,以及AI软件技术业务和短剧业务的市场推广费及充值渠道手续费增加。
公司早在1月份已经对于2024年业绩进行预告,年报数据也符合业绩预告预期(归母净亏损13.9亿-19.9亿元),在财报公布后市场也没有演进激烈的分歧。若拉长时间看,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整体还是给公司贡献了不少收益,最近两年的回落也不会对公司造成巨大冲击。
另一个角度看,随着新技术的到来,公司最近三年显著地提升了研发支出水平,而这对于科技型互联网企业来说,是在接下来的新技术潮流中的必由之路:将资金投向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在新一轮竞争中成功卡位,而在随后的应用大爆发收获利润。
公司在与投资者交流中也全面分享了对于行业发展的理解。公司认为2023—2024年是AI大模型的初始投资期,2025—2026年是AI大模型的应用落地和收入增长期,2027年后开始进入盈利期。
针对公司自身,预计跟行业保持一致,预计2027年开始AI大模型业务将实现盈利。同时AI对公司是难得一遇的机会,即使短期面临亏损风险,公司也将坚定投入,保持在AI大模型第一梯队。
所以昆仑万维的亏损并非业务萎缩,而是战略选择的代价。其将90%资源押注AI赛道,用“高研发投入换技术壁垒+全球化变现对冲国内红海竞争”的模式,正在重塑中国AI企业的成长逻辑。
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海外业务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56.1%,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94.4%,为全球化AI生态布局奠定坚实基础。公司正在逐步验证战略的可行性。
02
“1+5+N”全面布局完整生态
昆仑万维的AI布局可概括为“1+5+N”战略:
1个基座:天工系列大模型(参数4000亿,开源MoE架构全球前三);
5大场景:依托Opera浏览器3亿月活流量池,在短剧、音乐、社交、游戏、智能体等领域进行突围;
N个爆款:DramaWave、Mureka、Linky等月流水百万美元级产品,其中DramaWave更是突破千万。
2024年,“天工4.0”正式推出,其中“4o版”优化语音交互,支持全双工对话及情感理解;“o1版”具备慢思考推理能力,表现优异;同时开源Skyworko1模型,推动技术普惠。今年一季度,发布Matrix-Zero世界模型,实现2D图像到3D场景的秒级转化。作为国内首个集成千亿级MoE 架构的 C 端应用,“天工”月活已经突破千万。
AI短剧方面,自研SkyReels平台集成剧本生成、分镜设计、3D场景构建等核心功能,10分钟即可完成自动化创作;推出全球首个开源视频生成模型SkyReels-V1,大幅降低创作
门槛。截至3月末,SkyReels-V1模型在开源社区的累计下载量突破3万次。2025年4月21日,公司又开源全球首个使用扩散强迫框架的无限时长电影生成模型——SkyReels-V2。公司打造了DramaWave短剧平台,通过推出“付费+免费”内容分发模式,截至2025年3月底,DramaWave月流水收入约1,000万美元,为短剧内容生态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另据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DramaWave月活跃用户量已突破1,000万大关,用户规模成功跻身行业前五,稳居出海短剧赛道第一梯队。
AI音乐方面,商用平台Mureka基于自研的音乐生成模型,支持用户通过歌词输入和风格标签精准控制音乐生成,达到行业SOTA水平。
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Mureka平台2025年3月全球访问量达333万,环比增长86.5%,增速位列全球AI音乐品类第一。截至3月底,Mureka月流水收入约100万美金,为公司进一步巩固海外AI音乐市场的领先地位打下坚实基础。
AI游戏方面,《猫森学园》进展顺利。游戏中的AINPC具备情绪记忆与个性化反应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游戏的代入感和互动性。此外,公司自研的“SparkAI”游戏引擎计划2025年7月上线,推动游戏开发向自动生成演进。
AI社交方面,Linky基于自研大语言模型,深度融合虚拟角色互动与UGC生态。其“故事大模型”支持剧情延续与重置,确保角色人设一致性和长文本记忆,提供沉浸式体验。截至2024年末,Linky累计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次,月活跃用户达300万,单月最高收入超过100万美元。
作为公司流量基础池的Opera表现也同样可圈可点,2024年Opera实现收入4.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实现经调整后EBITDA1.15亿美元,同比增长23%。业务方面,智能助手Aria将生成式AI功能拓展至视觉领域,新增图像理解生成能力,满足用户多元化AI生成需求。
元宇宙方面,截至3月末,GX.games累计上线游戏产品突破10,000款,GX.store上线Mods作品超9,300个。OperaGX还推出“Stickers”功能,推动内容创作与内容消费的正向联动,进一步提升社区活跃度与内容生产质量。
公司在打造应用生态的同时,也重视算力底座的构建,控股了AI芯片公司艾捷科芯。截至一季度末,艾捷科芯员工数量已经接近200名,涵盖了芯片设计、算法研发、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公司最新表示,艾捷科芯研发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攻克多项核心技术难关,整体研发进度已经过半,向实现量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虽然公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有不少投资者担心会与互联网大厂在竞争中落于下风。公司在与之交流中也直接提到:DeepSeek的成功实践表明,资源有限的中型厂商依然可以通过精准的技术路线规划、高效的研发体系以及垂直场景的深度打磨,突破模型性能边界。
公司坚持相信,对于中型厂商来说,关键还是要找准用户实际使用场景中的痛点,然后基于这个痛点来进行大量的数据积累以及算法积累,形成护城河。
公司布局从AI芯片(控股艾捷科芯)、大模型(算法)到应用矩阵(场景),形成闭环生态。这种“三线作战”模式虽成本高昂,却避免了被巨头卡脖子的风险。当多数公司还在比拼单点技术时,昆仑万维已转向“技术标准制定者”角色。其开源策略不仅降低了行业成本,更通过生态绑定抢占未来话语权。
在“大厂烧钱做基座”与“创业公司追风口”之间,昆仑万维开辟了第三条路:技术侧,专注垂直场景,用开源模型建立行业标准;商业侧,避开国内内卷,借全球化网络实现“高毛利变现”;资本侧,忍受短期亏损,换取长期生态壁垒。
董事长方汉的论断颇具深意:“挣多少钱不重要,但能挣钱证明商业模式成立”。当多数AI公司还在讲故事时,昆仑万维已用落地的资金流水,验证了技术落地的可行性。展望2027,若生态布局全面打开,昆仑万维或将成为首个盈利的中国AGI公司。这场“流血增长”的豪赌,或许正暗藏中国AI破局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