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电力报
5月20日,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位于南盘江广西隆林县和贵州安龙县交界处的南方电网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正式启动生态流量泄放。这标志着我国百万千瓦级引水式水电站的首次生态放流改造圆满完成,成功打造重大水电工程生态治理新范式。
▲5月20日,位于南盘江广西隆林县和贵州安龙县交界处的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正式启动生态流量泄放。李玲 摄随着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生态放流孔的阀门开启,清澈的江水从大坝底部奔流而下,源源不断地涌入河道。从此,电站每年将给下游河段泄放不低于5.3亿立方米的来水,相当于38个西湖的水量。这不仅彻底解决了电站下游河段的减脱水问题,还为河段鱼类等生物筑造栖息家园,守护广西大哄豹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的水源与基因交流通道,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创造良好环境。
作为水电站三种典型布置形式之一,引水式水电站是通过修建拦水坝,将水流利用引水管道引到与下游河道有较大落差的位置,基于水流落差修建电站发电。这种形式的电站在充分挖掘河流坡降较陡、落差比较集中发电潜能的同时,也会因拦水导致下游河段一定范围出现不同程度脱水情况,需要专门配备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常规做法是设置生态放流洞、装设生态机组。
地处珠江水系主河道的引水式水电站——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是我国西电东送南路工程的首个电源点,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1992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受修建较早等历史条件限制,工程原设计没有设置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大坝下游河段出现了减脱水现象。“在大坝上直接增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国内没有经验可循。面对混凝土重力坝的复杂结构,我们选择了‘大坝生态穿孔’这一全新方案。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作业工序优化、施工工艺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历时半年的改造工程如期达标。”南网储能公司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水工中心副总经理魏俊杰介绍。
据了解,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生态放流改造工程采用“四步法”,相当于给大坝做了一场历时半年的“生态手术”。
首先,为确保电站水库日常运行与本次改造施工任务互不影响,改造者们在库区靠近左岸处修筑高15米、堰顶平均宽度6米的土石围堰。然后,为减少围堰渗水对施工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在围堰中轴线区域每隔2米设置帷幕灌浆孔,给平均孔深23米的26个深孔灌入超710吨的水泥和163吨促进凝固、达到阻水目的的水玻璃,给改造工程修筑起一道“隔水坝”。紧接着,在水库水位以下约14米处开凿直径3.4米、长约17米的深孔穿过大坝,铺埋直径2.2米、总长度约70米的钢管水道并修筑阀室,安装可精准控制流量的锥形阀以及具备远程指令功能的控制阀系统。最后,在具备通水条件后将围堰拆除。
“这种创新方式,能够在确保安全高效增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的同时,把改造工程对电站运行的影响降到最低,对同类水电站的生态放流改造提供了新的选项,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南网储能公司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生产技术部总经理万双民指着改造工程施工图说。
截至2024年底,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累计输送清洁电能超1800亿千瓦时,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8亿吨,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将以生态放流为新起点,一方面加强流量泄放的科学管理和监测评估,持续做好河段生境修复,一方面做好电站运维,保障绿电可靠供应,以绿色运营新方式激发绿色能源新活力。”南网储能公司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总经理李乐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