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泉州发布
近日,南安市洪濑镇前峰村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一块宋代古官道石碑、一座宋代石梁桥前峰巷桥,配套遗存系宋代闽南至闽北地区交通干线的重要实证遗存,为研究宋代福建交通网络、建筑技艺及宗教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石碑上刻有“勅杨梅山 昭惠庙路”字样宋代石碑及其铭文印证千年官道走向
这块宋代古官道石碑位于南安市洪濑镇前峰村巷桥路侧,采用花岗岩雕凿而成,呈长方体形制,方首抹角,通高120厘米,宽75.6厘米,厚12厘米。碑面以阴刻楷书竖写两行“勅杨梅山 昭惠庙路”字样,字径约20厘米,镌刻深度0.5厘米。
据南安市“四普”工作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此石碑的发现,印证了宋代南安进京古道的具体走向。据《南安县交通志》记载这条古道从丰州起始,途经郑山(今前峰村属地),经过汰口驿,贯通永春、德化、尤溪等县,最终抵达南剑州(今南平),北上京都,历史上被称为“官路”。它是宋代福建陆路交通网络的关键支线,与“桥梁甲天下”的水陆联运体系相辅相成,不仅为官商行旅提供服务,还承担着赋税运输、军事调度等功能。
碑文“勅杨梅山 昭惠庙路”揭示了驿道与地方宗教文化的深度融合。其中,“杨梅山”为驿道途经的重要地理节点,“昭惠庙”则是沿线的核心信仰场所,两者共同构成宋代福建地区交通与信仰交织的独特景观。
从险些被弃到立碑保护普查激活文物守护意识
古官道石碑的发现源于乡镇上报线索。此前,南安市发文要求各乡镇(街道)依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在辖区内开展广泛调查,加大文物新发现力度,对符合文物认定标准的普查对象进行全面摸排登记,并建立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今年4月,普查队到洪濑镇核查时,在南安市洪濑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文体旅岗负责人戴清林的陪同下,确认了这一重要发现。
据戴清林介绍,石碑当时只是随便放置在路边,由于村民们口口相传,从老一辈那里得知村里有官道穿过,且石碑上刻有文字,这才使得石碑得以留存。此次普查发现其价值后,前峰村特地为石碑做好基座并重新竖立保护。
宋代石构“米粉桥”勾勒水陆交通图景
普查过程中,普查队发现与石碑相距十多米处,有一座宋代石梁桥遗存——前峰巷桥,其与相邻的宋代古官道石碑共同构成研究宋代福建交通网络的重要实物资料。
宋代石梁桥前峰巷桥这座俗称“米粉桥”的古桥,位于前峰村古道节点,横跨东溪支流巷桥溪,系单孔石梁桥,呈南北走向,约建造于宋代。桥体总宽约3米,全长约10米,由桥台、桥面、引桥及桥栏构成完整结构体系:桥台采用条形花岗岩错缝平砌工艺,顶部以叠涩技法形成阶梯状悬臂;桥台上横架6块花岗岩桥板形成桥面,桥板长约6米、宽约0.5米、厚约0.3米;桥面两侧桥栏由望柱、栏板组成,望柱四角作倒角处理,柱头雕刻束圈并倒圆角,样式与泉州五里桥桥栏相似,既遵循力学原理,又融入传统美学。
“作为闽南地区宋代石构桥梁的典型实例,前峰巷桥不仅承载着古代交通网络的空间记忆,其材料工艺、结构逻辑的营造智慧,更为区域交通史、建筑技艺传承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普查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戴清林说,村里原有一处古驿站,早期曾被用作牛棚、仓库,如今已坍塌。他小的时候还见过驿站旁的栓马石,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古官道曾经的繁忙景象。
记者获悉,南安市“四普”工作队已对该石桥完成普查登记,其有望被认定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
此次古官道石碑、石桥及相关遗存的发现与保护,既为研究宋代福建地区的交通网络、宗教文化和社会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增强了当地村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推动文物保护与乡村文化发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