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论坛
5月19日,2025年大湾区复合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广东东莞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东莞理工学院主办,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新发展研究院、东莞理工学院校友企业家联合会、“人文交流与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协办。
会议紧密围绕中国特色复合资本市场建设,深度聚焦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战略,联动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共商新时代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方案。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程路、国务院国资委产权局原局长邓志雄、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许红海、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原一级巡视员于新年、“人文交流与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负责人罗燕、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原副局长高瞻、广东省政协常委刘榆厚、央企投资协会秘书长任金春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名政商学界人士参会。
探索产权市场与股票市场并行发展的“中国路径”
《民营经济促进法》自今年5月20日起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门法律。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较早、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这里的民营经济发展一直备受瞩目。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程路在研讨会上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应发挥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作用,率先探索产权市场与股票市场并行发展的“中国路径”,引导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向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中筑牢制造强国根基。
程路指出,《民营经济促进法》以国家根本法律形式确立民营经济平等地位,在优化市场准入、维护公平竞争、规范行政执法、健全信用体系等方面作出创新性规定,为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提供法治保障,为民营经济发展构建了法治化保障体系。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在致辞中指出,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合资本市场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 “加速器”,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 四链融合的关键枢纽。他介绍,东莞理工学院依托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优势,近期获得BGA全球商学院金牌认证,标志着“新商科+新工科”交叉培养体系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更标志着学校商科教育质量跃升至国际一流水平,为大湾区金融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国际竞争力。
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湾区样本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原局长、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新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邓志雄以《运用中国复合资本市场,搞好民营企业资本运作》为题进行主旨演讲,系统解读中国复合资本市场的“并行发展”模式——产权市场与股票市场协同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
邓志雄建议企业把握好股市与产市的不同特点,有效发挥我国复合资本市场的优势,使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能及时获得恰当的资本市场服务。
邓志雄强调,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应该通过产权市场开展资产估值、股权转让、增资扩股,推动民营企业与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深度融合,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实现“规范治理+价值增值”双目标,为全国提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湾区样本”。
凝聚共识,共绘区域发展蓝图
在研讨会的圆桌对话环节,邓志雄、许红海、于新年、高瞻、任金春等作为嘉宾,围绕“复合资本市场法治保障”“央地资本协同机制”“大湾区金融开放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邓志雄指出,复合资本市场的核心是产权市场与股票市场并行协同,建议东莞探索建立专门服务民企的产权交易平台,通过“广泛链接买家、培育中介服务、强化市场监管”构建高效交易生态。
任金春建议民企主动对接央企产业基金,利用“产权市场披露信息+市场化定价机制”精准对接资本,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构建“央地协同、链式发展”格局。
许红海则从国际交流视角提出,复合资本市场可成为民企“走出去”的支撑,建议依托大湾区高校及港澳科研力量,建立跨境文化企业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提升民企国际定价权。
于新年强调“法治先行”,建议以《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为契机,完善产权保护与交易监管制度,通过“阳光交易”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生态。高瞻分享了深圳“产业链金融化”经验,建议大湾区建立跨区域产权交易联盟,融合深圳创新资源、香港国际资本与东莞制造能力,打造“科技研发-资本运作-产业转化”闭环生态。
在《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之际,本次会议关注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解读与实践探索,聚焦大湾区资本市场改革的前瞻性探索,引发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人文交流与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学员也积极发言、参与研讨,为研讨会带来了人文交流与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任能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