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杆姐&编辑|爱丽丝
新势力下半场,玩家之间的竞争愈见胶着,局面也更微妙。
最近,零跑汽车披露2025年1季报未经审核的业绩公告,很多数据都值得玩味,我们一起来看看。
1
1季度营收狂飙
2025年1季度,零跑汽车营收100.2亿元,同比暴增187.1%,主要得益于交付量同比162.1%的飙升(87,552辆),以及单车收入提升4.9%。不过环比2024年第4季度的134.6亿元下降25.6%,其中有春节季节性因素对销量的冲击。
1季度,零跑汽车销量同比增速在新势力汽车品牌中最快,3月更是以3.71万辆的交付量领跑一众新势力。
其中零跑C系列交付量占总销量的77.5%,较2024年同期占比增长5.7个百分点,是销量增长的关键产品。这也意味着其他产品系列贡献不足25%,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月零跑汽车蝉联新势力品牌销冠,当月交付量突破4万辆,同比增长173%。
值得注意的是,零跑汽车如此强悍,似乎与该司“高配低价”策略有关。
曾经零跑汽车的主推车型是“15-30万元中高端”定位,奈何市场不买单。如今,该司C10车型2024年单车均价10.8万元,卖得好但品牌溢价能力似乎在逐渐丧失。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管怎样,零跑“高配低价”策略至少将该司从“生死线”边缘拉回来。
因为营收大增,杠杆游戏看到,零跑汽车的毛利率达到历史最高,为14.9%!2024年1季度还亏1.4%,2024年底则是13.3%。
其中销量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成本管理以及产品组合优化共同作用,贡献了超50%的毛利率提升因素。战略合作带来的毛利增长是环比提升的主要原因,占比超50%。
不过,若剔除合作收益,零跑汽车的整车毛利率实际环比下滑,且经营亏损仍达1.5亿元。这暴露了其在“以价换量”策略下的盈利瓶颈——降价促销虽拉升销量,却侵蚀利润空间。
2
海外“双刃剑”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出口方面。在杠杆游戏看来,这也是零跑“触底反弹”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3年10月,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签署战略协议,获得后者15亿欧元投资,开始加速全球化布局。
2024年5月,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以51%:49%的出资比例成立“零跑国际”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独家拥有零跑汽车向全球其它市场开展出口和销售业务,以及在当地制造零跑汽车旗下产品的权利。
在Stellantis集团的支持下,2024年9月起,零跑汽车正式在欧洲市场销售产品。截至2025年4月,零跑汽车销售范围拓展至欧洲、中东、非洲、亚太及南美等 20多个国际市场。
2025年4月,零跑汽车与 Stellantis集团共同宣布,双方将基于后者位于马来西亚吉打州的Gurun工厂,预计在2025年底前启动零跑C10在马来西亚的本地化组装项目。另外,零跑汽车预计将在2026年实现欧洲本地化制造。
一系列动作之后,财报显示,2025年1至4月,零跑汽车出口13,632台,是造车新势力品牌中出口量最大的车企,占同期总交付量的约15.6%,对整体销量增长的贡献占比约15%。
其中2025年第1季度,零跑汽车出口7,546台,占同期交付量的约8.6%,对1季度销量增长的贡献占比约8%。
但背后也有隐忧。比如零跑依托Stellantis的450家欧洲门店卖车,本质是用技术授权换渠道准入。
这种模式短期内能快速起量,却让有可能零跑陷入渠道依赖,一旦合资公司话语权向Stellantis倾斜,零跑可能丧失定价权和品牌主导权。
更危险的是,Stellantis正在加速自研电动车,零跑的技术输出价值可能随时间衰减。
马来西亚这边,本地化组装看似规避关税壁垒,实则面临供应链重构难题:东南亚本土零部件配套率不足30%,核心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物流成本反而上升。而且还面临比亚迪、长城等先发者挤压。
3
护城河之战
不管如何,零跑汽车能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实现触底反弹,实属不易。要知道2021年时,其全年营收才31.32亿元,濒临被淘汰边缘……
图表来源|东方财富(特此感谢)零跑的商业模式,在杠杆游戏看来本质是复制大众”低成本、高销量“的燃油车逻辑。但“性价比”是有天花板的,如果没有中高端品牌销量支撑,那么有可能会导致品牌价值的“慢性死亡”。
大众能靠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品牌溢价支撑中端市场,零跑却似乎在性价比路线上越走越远。这不禁让人想到曾经的宝沃汽车:德国品质,亲民价格。最终结局比较悲催……
之于零跑汽车,当B10用“12万级激光雷达SUV”吸引用户时,其品牌心智已被锚定为“廉价高配”,难以突破15万元价格。要跳出这个陷阱,零跑或许需做两道选择题:
其一,与Stellantis的合作不仅局限在短期毛利补充,而扩展至成为“技术寡头”战略的起点。比如将LEAP 3.5架构、智驾系统等打包成“造车解决方案”,向更多二线车企输出,复制Mobileye的软件授权模式。
若零跑能因此实现年技术服务收入20亿元(占营收20%),其估值逻辑将从车企转向科技公司。
其二,重构品牌金字塔。放弃全价位通吃的幻想,在15-20万元区间推出准高端车型,用科技与狠货的配置建立“科技轻奢”认知,同时保留10-15万元主力车型走量。
这种高低搭配既能维护品牌调性,又能避免陷入低端价格战,类似特斯拉Model 3/Y的策略。
毕竟新能源汽车大战的未来,势必要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竞争”,单纯的性价比优势正在迅速贬值。零跑至少需要在技术深度、品牌价值、全球化控制权三者中找到一条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