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健闻咨询》获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技术产品部总经理李欣已经离职,其所负责业务线暂时由京东健康CEO金恩林直接管理。李欣是京东健康的一名“老兵”,多年来一直在京东健康负责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据接近李欣的知情人士介绍,李欣在京东健康期间,最重要的是对京东健康技术体系进行重新梳理,以及从0到1的大模型构建,完成了京东健康做医疗AI的基础设施建设。基于此,京东健康才能实现今年在AI领域的迅猛发力,以及快速落地应用。
当前,大模型正在医疗行业快速铺开。据动脉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行业里已有近300个医疗大模型发布,各家企业都在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随着大模型在医疗行业的落地不断加速,京东健康也接连加深相关布局,今年1月发布大模型产品“AI京医”“京东卓医”,2月将“京医千询”大模型正式开源。
今年1月,京东健康CEO金恩林在接受《健闻咨询》采访时表示,“虽然当下AI仍是效率工具,但未来会逐渐从辅助角色转变为主导,成为供给本身,这也是京东健康未来要探索的方向,这是医疗行业与技术行业共同的使命。”
在当前这一阶段,作为技术产品部一把手的李欣离职后,京东健康的AI医疗布局将产生哪些变化,仍有待观察。
主导京东健康多个产品打造
在京东健康内部,技术产品部承接所有业务线的产品研发工作,为公司各业务部门提供技术保障。近年来,京东健康旗下互联网医院、医疗大模型、数字疗法等相关产品背后,都能看到技术产品部及部门总经理李欣的身影。
就职京东健康期间,李欣曾多次以技术产品部总经理的身份在京东健康主办的年度医生盛典、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开发表演讲。
自2023年起,京东健康互联网诊疗技术及大模型等工作上取得的各项研究成果,几乎都由李欣在官方活动上进行发布,包括旗下医疗大模型产品及解决方案“京医千询”的发布,自主研发的皮肤图像处理、睡眠监测数据处理等产品审批进展,以及京东健康在互联网诊疗技术层面的诸多进展和突破。
2023年、2024年度,在京东健康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行业活动“合作伙伴大会”与“年度医生盛典”上,李欣都作为发言人分享相关进展。
在2025年1月举办的最新一届“合作伙伴大会”与“年度医生盛典”上,负责发布医疗健康大模型全系产品“AI京医”的发言人已经不再是李欣,而是变为技术产品部医疗服务产品负责人袁晓春。
AI或许是第二曲线
不久前,京东健康发布了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报告期内,京东健康收入166.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5%,增速较2024年全年的8.6%明显加快,同时也扭转了2024年第一季度的负增长;经营盈利10.71亿元,同比增长更为明显,高达119.8%。
而在此前的2024年,京东健康也交出了一份超出市场预期的成绩单,营收继续稳步提升,净利润增长93.99%达47.9亿元,接近翻番。持续增势下,京东健康股价涨幅也十分可观,2025年年内总市值已累计上涨超40%。
但是,当前医药电商行业也正处于激烈竞争中。京东健康除了面临老对手阿里健康和拼多多的直接竞争外,也面临着抖音、美团等玩家对市场份额的抢占,行业的竞争更加趋向于综合能力的比拼。
在今年1月《健闻咨询》与金恩林的对话中,金恩林曾告诉《健闻咨询》,他的KPI有“收入、利润、现金流”这3个指标,这样的KPI无疑造就了2024年度与2025年第一季度京东健康财报的亮眼数据。
而在营收、利润双增的背后,不难看出京东健康不断建设差异化能力的成果。
今年第一季度以来,京东健康依托于旗下医药供应链能力,完成了多款新特药的全网首发,包括辉瑞旗下泰泽纳、Esteve旗下的利舒仁、银诺医药旗下怡诺轻等药品。
进入第二季度,诺和诺德旗下“减肥神药”诺和泰与诺和忻、赞邦制药旗下帕金森病治疗新药悉达可甲磺酸沙非胺片、大冢制药旗下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英可、科睿药业旗下首个自主研发的国产抗流感新药伊速达等药品,也先后在京东健康完成全网首发。
按照规划,2025年,京东健康继续将通过成熟的一站式新品首发解决方案,携手健康国货品牌进一步放大爆款效应;并将持续加码,拿出10亿元资源全面落实“流量倍增”动作,与健康国货品牌共筑全域流量生态,打造可持续的长效增长模式。
在此前的对话中,金恩林曾向《健闻咨询》明确表示,京东健康的定位从来不是零售商,而是医疗健康服务综合提供商。在电商业务之外,京东“双轮驱动”战略的另一个板块医疗服务也在不断夯实,当前最有力的抓手当属“AI”。
京东健康在财报中表示,第一季度在医疗AI领域取得多项进展,持续推动AI技术在医疗健康服务、专病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随着大模型在医疗行业的落地加速,京东健康也在不断加深相关布局。在此关头,李欣离职后技术产品部业务暂时由金恩林直管,未来将由谁担起技术一号位的重任,或许会影响京东健康未来的技术研发策略与方向。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