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程晓琳
“没想到这么多人反馈被雕塑‘治愈’了。”南京艺术学院校园里,一对正在“互相倾诉”的雨衣娃娃雕塑吸引众多人排队打卡。雕塑设计者、南艺毕业生徐可略带紧张地站在一旁。即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她将美好期许倾注于这个制作周期长达8个月的作品中。“即使未来有更多压力要面对,也希望大家能找到倾诉的出口。”徐可说。
5月20日晚,一个“无界艺术公园”在南京开启——南京艺术学院第十届520毕业展演嘉年华开幕。一个月里,近90项艺术展演活动将陆续在校园、南艺后街、城市中央艺术(古林)公园等多点绽放。“我爱宁”的深情告白在夜空中回响,市民沉浸式感受艺术魅力,生动诠释着“城校共生、文化共荣”的十年初心。一校艺术展演,何以牵动一城?
AI让历史先贤“开口说话”
当晚,在第十届520毕业展演嘉年华开幕式上,中国近代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与我国新美术运动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奠基人刘海粟先生,通过高精度数字人技术,“跨越时空”而来,向毕业生传递哲思。“美是一种理想境界,求学之人应永恒探索。”数字人蔡元培说。
“你不会觉得这是冰冷的AI,它仿佛带着人的温度。”两位教育先驱出现在面前,让参与数字人制作全过程的南艺传媒学院院长薛峰十分激动。他告诉记者,“复活”蔡元培、刘海粟的关键素材,是人物的真实声音、图像资料。团队通过蔡元培先生一分钟左右的原声,和刘海粟先生仅10秒的珍贵音频片段,以及两位的影像资料,训练AI模型才得以逼真还原两位先贤的声音与动态形象。
行走各处展览现场,AI“浓度高”,是不少观众的共同感受。依托数字高程模型技术重构的上海美专校门,与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古典音乐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中奏响“数字之声”;古物遗珍在3D全息影像展呈中重焕生机……
薛峰表示,“当年轻人用AI对话历史、重构经典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力量,更是艺术教育在时代裂变中的韧性。”
作品即简历,企业现场揽才
嘉年华现场,每一份毕业作品,都是毕业生最闪亮的求职名片。“沉浸式”520专场招聘会现场,吸引300余家企业现场揽才。
“作为一名播音学子,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专业讲述城市故事。”戏剧与影视学院毕业生黄玮化身“城市美学推荐官”,在舞台上大方展示自己。他说,去年他参与了省教育厅虚拟数字人主播“苏小育”形象和声音采集,用AI技术讲述教育故事、传播教育理念。一番精彩宣讲结束,几家企业工作人员上前与他沟通。
“艺术生的求职逻辑,应该从‘我能做什么’转变为‘我的作品能代言什么’。”南艺学工处处长仲社介绍,沉浸式招聘会打破传统模式,将学生作品展位与企业招聘台交织布置,企业代表穿梭于美术馆、市集与舞台剧现场,通过作品直观评估学生能力,甚至现场面试签约。
作品的创意点是什么?能否延伸设计更多产品?在各类精美毕设作品前,不少企业相关负责人驻足仔细欣赏,现场提问。活动现场,作品即简历、展演即考场。
“学生作品的表现力超乎想象。”南京涂形互动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人力总监王卉馨带着期待而来,满载而归。涂形互动公司深度参与《黑神话:悟空》制作,本次带来的岗位是数字雕刻设计师,预计招聘约20人。漫步美术馆展厅,王卉馨不时驻足欣赏学生作品。她认为,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企业能直观地看到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成品效果,这是简历和作品集无法替代的。很快,她的目光锁定在一组雕塑作品上,并很快与作品设计者取得联系,“她的作品达到行业水准,我们正在积极双向选择。”
十年城校共生,激活城市艺术基因
南艺520毕业展演嘉年华已举办到第十届。“不知从何时起,每年来南艺看展成了一种习惯。”南京市民姚杰今年又在开展首日出现在展览现场。他告诉记者,无论是美术馆的各类作品,还是小剧场的表演、校园内的公共艺术装置,都让他流连忘返。
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张凌浩说,自2016年初夏,南艺依托艺术学科的综合优势,首次以“520”为名发起“无界实验”,上万件作品在此碰撞灵感。这场持续十年的探索,不仅重塑了学科融合的边界,更见证了艺术从象牙塔走向大众的蝶变历程。
记者注意到,南艺“520”的辐射版图不断扩大。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江苏园博园、城市中央艺术公园……一批批优秀展演打破传统毕业展边界,将毕业季的创作活力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间,激活城市艺术基因,让艺术从象牙塔流向市井烟火。今年展演期间,响堂计划——乡建项目联合展即将亮相南京浦口。在青山环抱、稻田绵延的乡村,展出的艺术作品化作连接城乡美学的文化纽带,让艺术之美触手可及。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表示,从最初的师生联展到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从校园围墙内的“艺术独白”到全城共振的“文化交响”,十年来,南艺以“一校展演,全城盛宴”的美好愿景,照进“一城一校、共生共荣”的生动现实,将艺术基因植入城市肌理,打造出一张闪耀南京、辐射江苏的文化名片。
上一篇:成都首批自动驾驶公交车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