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轻点一下按钮,智能卷帘自动升起,洒水车往来穿梭喷灌,一棵棵长势喜人的秧苗,享受着日光下的淋浴……武清区下伍旗镇郑学伟的育苗土棚里,不只有新潮的智能设备,还有这位“85后”新农人求新求变的视野。
育苗的故事里,新质生产力正“破土而出”。
从“土棚一姐”到“育苗能手”,郑学伟11年的育苗路上,“改变”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出身的她,决意打破父辈弯腰育苗、靠天吃饭的模式。24岁那年,她辞职返乡,扒掉村里的老旧砖棚,改建蓄能保温的土棚,培育越冬菜苗。面对乡邻质疑和技术难题,她闯劲不减,去山东寿光取经,改进技术、上新设备,拿下京津冀大型种植基地订单,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引进高端种源。
郑学伟“闯关”育苗的故事,映照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看得见的设备迭代、摸得着的产业蝶变,是新质生产力在乡土扎根的缩影。从智慧耕种,到按需定制生产,当传统农业嫁接现代智慧,沃土之中长出了更茁壮的新苗。
育出新苗,光靠一腔热血行不通,要因地制宜,多一些变通的智慧。4年前,李目灿来到武清区大良镇二百户村驻村任职。面对村民长期种植大田作物增收乏力的困局,李目灿打起“金蒜盘”,一心想引种家乡山东金乡的大蒜。试种之初,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因土壤酸碱度差异,老家的蒜在天津“水土不服”,蒜种出苗缓慢,长势不好。李目灿转换思路,改良土壤、精选蒜种,既当技术员又当推销员,对接周边菜市场打通销售渠道,悉心管护、推广之下,大蒜之乡的“金疙瘩”终于在天津扎下根。“每亩比种传统作物多挣6000多元!”村民的“增收账”说明了一切。
本土培育也好,外来引进也罢,绝非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这个过程少不了专业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大胆尝试、小心求证,才能让新苗真正扎根、成长、结果。
求新求变,需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勇敢闯新路。消费者对品质与特色的要求时刻在变,即便是深得人心的“老味”,也要时常换换“口味”。东丽区欢坨西红柿有着近60年的种植历史,酸甜可口的老味道,是不少天津人的“心头好”。“老味”是金字招牌,但不是“免死金牌”,市场不会一成不变,金字招牌也要不断“破圈”蹚新路。欢坨村不断改良种植方式,让老品种吃出新滋味,还主动引进试种“铁皮西红柿”等高附加值品种,举办西红柿节,通过特色市集、文艺展演等形式,拓展了新品类、打开了新市场。留得住老味,跟得上潮流,发展的金饭碗才能越端越稳。
农业生产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复制粘贴”,地还是那块地,地里种什么、如何种得好,年年都有新课题。品种选育、种植模式、销售渠道,每个环节都藏着创新的机会。敢于改良种植技术,主动培育特色优势,才能让土地持续生金。
现代农业的竞争,早已从“比产量”转向“拼价值”。跳出单一卖产品的传统思路,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精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场景,每一次延伸都是增值的契机。蓟州区的红香酥梨香甜出圈,背后藏着一个产业融合的生动故事。罗庄子镇不仅培育万亩特色梨产业,还以梨园为核心开发梨园民宿,深加工梨膏、梨酒,打造“春季赏花、秋季采果、四季品酿”的全季产业链。把中间环节做短,把产业链延长,实现从枝头到舌尖、从产品到体验的“接力跑”,跑出的是“土里生金”的新可能。
放大视野来看,产业向新的开拓,也是传统业态由单打独斗向融合发展的晋级之路。从“育得优”到“卖得精”,从“卖产品”到“卖体验”,激活乡村各种要素的多元价值,一地可以多种,一果也可以多吃,四季皆能收获,全年都有“丰”景,这种产业延伸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乡村资源的横向整合,也是生产链条的纵向延伸。当种植环节与加工、销售、服务无缝衔接,融入大产业、对接大市场,农业“接二连三”还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九河下梢,津郊沃野间的故事,构成一幅幅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的图景:宁河区东淮沽村的麦浪间,无人机正精准地播撒肥料;宝坻区西田五庄村的林下大棚里,羊肚菌反季节抢“鲜”上市……新技术、新模式扎根土地,释放乡土田园的多元价值,让乡村振兴的“新苗”破土而出、生机勃发。
上一篇:以心育美 向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