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视听观察】
作为一部都市剧,《蛮好的人生》的确“蛮”有新意。它将职场题材领域拓展到了大众熟悉而又陌生的保险行业——熟悉的是保险从业人员,陌生的是行业运行的后台,于是本剧题材就有了创作“陌生化”的开掘;它也有沸沸扬扬、分分合合的婚姻及情感纠葛,但最主要的“姐弟”情感却没有撕心裂肺的套路,而是多了几分守望相助的友爱,因此该剧大体呈现出清新活泼的轻喜剧色彩。
《蛮好的人生》一开场就将39岁的女主人公胡曼黎抛入人生大起大落的境遇中。事业上被对手陷害、被同事出卖,直至被公司开除、被吊销从业资格;生活上被老公背叛、被小三凌辱,离婚后还被迫变卖房产。与之相呼应,28岁的男主人公薛晓舟同样经历了女友离开与职场歧视的双重打击。“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携手奋斗自然而然成为该剧持续不断的叙事动能。
自挫败出发,至成功收结,剧中的人物弧光清晰敞亮。故事的演进逻辑在于主人公能否成功、如何成功?在肩并肩的风雨同行中,胡曼黎的形象要比她的搭档薛晓舟生动得多。一方面,她的行动有一种泼辣果敢的气质,场面上风风火火,凭借丰富的职场阅历与丰沛的人脉资源,她可以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另一方面,她的内心也充满矛盾,坚强与脆弱常常翻转,自尊与自卑往往交错,映射出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男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则相对单薄,晓舟虽也在职场历练中飞速成长,但显然都是在女主人公明里暗里的扶助之下达成。准确地说,《蛮好的人生》依然是一部女主戏,它既有认知价值,帮助观众认知中年职场女性的艰辛与不易;它也有情绪价值,告诉观众人生的道路上“谁无暴风劲雨时”,但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上海话中的“蛮好”语义阈值并不饱满,离语气十分肯定的“交关好”很有一段距离。但人性并无完美,世事并无圆满,就像胡曼黎重回事业高峰,却不能弥补家庭破裂的遗憾;薛晓舟直上青云、少年得志,却无法在视为依靠的“姐姐”那里获得爱情;李奋斗坐拥亿万资产,却难以被自己的亲生女儿谅解。电视剧中所有的人物都有着生活境遇或理想境界的“不好”,这时“蛮好”的人生态度就决定了人生质量。
有意思的是,保单成为《蛮好的人生》中频频出现的“道具”,这让本剧呈现出冰糖葫芦式的叙事结构。在男女主人公“奋斗”的故事主线之外,一张张保单,就像一扇扇窗户,渐次打开了别样人生。中年人阿东陪伴着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周阿姨,收藏家艾中华要为私生子悄悄购买一份保险,李奋斗希望独生女可以获得优裕的生活保障,患渐冻症的钟宁想要在离世之后将财产留给孩子,孙阿姨不想让嗜赌成性的女婿抢夺家产……这些看起来家长里短的事件实际上都包裹着复杂的情感与伦理冲突,连缀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戏中戏”叙事张力。
当然,《蛮好的人生》给这些事件提出的解决方案概无例外是保单,未免有点单调;不过从保险题材职场剧的角度来看也无可厚非,对于观众来说倒也算是保险知识的科普。但本剧更有意义的地方在于,这些“保单”故事触及了现实当中的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家庭代际问题、女性独立问题、职场内卷问题、老龄化问题等。解决剧中人的问题是电视剧情节编织的需要,而提出问题本身则更是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所在。
该剧的缺憾或在于情节推进的仓促。在不到一年的故事时间内,男女主角一路开挂、大获成功显然缺少合情合理的铺垫。“无巧不成书”的随意、主人公光环的笼罩,让“爽”的剧情多少有着白日梦的气息。不过,好在胡曼黎的“蛮好”被演绎得活色生香。作为一个在上海长大的女子,饰演胡曼黎的女演员孙俪行走在上海的写字楼、购物中心、咖啡馆、菜市场,包得一手整整齐齐的菜肉馄饨,不时跳出上海话腔调的自嘲,局促而又从容。在这样的情境中,演员的人生似乎与主角的人生完全重叠在一起。那么,“蛮好的人生”既是遥远的理想,又是落地的现实。
(作者:刘永昶,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