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通州北运河波光粼粼的河畔,玉带河大桥北侧的巨型银色气膜建筑日前完成了一年的“服役”。这座由中铁十六局打造的“基坑气膜”,自2024年5月启用以来,以创新技术、环保效能和智能建造实力,成为北京市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地标。
据了解,目前,通州区新增海绵城市工程已取得重要进展,主体结构施工顺利完成。接下来,项目将全面进入机电装修施工及联调联试阶段。这一项目的推进,标志着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又迈出坚实一步,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蓄水库”暗藏生态智慧
中铁十六局承建的通州区新增海绵城市工程包含玉带河大街、通胡大街两座“调蓄池+泵站”,该工程建成后,两座防涝泵站用于强排、加设防倒灌设施,分别具备26立方米每秒和18立方米每秒的强大承载流速,着力解决运河沿岸地区极端降雨天气下河水倒灌和内涝积水问题;两座蓄水净化池总计拥有16700立方米的蓄水净化能力。
当前,在玉带河大桥旁的地下空间,一座3层楼高、蓄水量达116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已整装待发。该蓄水池应用硅砂蜂巢储水自净化技术,具有“截污、调峰、蓄水、净化、用水”五位一体功能,可实现雨污水源头蓄水减排、就地净化回用。未来,这里将成为城市雨水的“净化中枢”——裹挟泥沙、污染物的初期雨水经分流沉淀系统净化后,可直接用于河道景观补水和植被灌溉,让每一滴雨水都成为生态循环的“活细胞”,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水资源再生利用理念。
绿色施工贴近民生温度
占地2.1万平方米的白色气膜不仅是视觉上被附近居民称为“副中心国家大剧院”的地标性存在,更是建筑领域的“创新先锋”——它以165米长、80米宽、37米高的“巨无霸”体量创下北京市基坑气膜面积之最,成为全国首例全周期应用的基坑气膜。
中铁十六局项目总工程师王煜涵介绍,该基坑气膜创下北京市基坑气膜规模最大、发挥效益最高、气膜内施工作业最复杂的“三个之最”。项目基坑开挖、材料加工、主体建设等所有工序全部在气膜内完成,保护工程不受雨雪天气影响。该气膜还配备PLC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室内外环境监测、压力控制、除尘通风等综合监管智能化。
从开挖到封顶全程“罩”在膜内,实现90%的防尘率、70%的降噪率,让周边3个小区、1.8万居民告别“施工扰民”,同时作为北京首例在气膜内应用塔吊作业及施工全流程的项目,实现“封闭施工、智能管理”的绿色建造模式,让施工现场化身“静音城堡”。
极端天气“抗压担当”
通州区新增海绵城市工程基坑气膜应用了多项高科技确保气膜达到预定成效。
“基坑气膜是一种兼具防尘性、降噪性、节能性、防火性、智能性的绿色施工新工艺,借助内外气压差支撑,再利用斜向网状结构加以固定,可以实现自主成形,无需任何梁柱。”中铁十六局项目负责人郭磊磊向记者介绍,“气膜膜材本身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具备较高的强度和一定的自洁性,能够有效抵抗暴雨、强风碎石等外力损伤。”
在前不久刚刚过去的强对流天气中,通州区新增海绵城市工程迎来一场意外“大考”——11级狂风席卷北京城市副中心。覆盖在玉带河大街防涝泵站工程上的巨型基坑气膜却稳如磐石,以“零损伤、零位移”的表现通过极端天气检验。
从地下空间的“蓄水智慧”到气膜建筑的“绿色革命”,建设者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勾勒出海绵城市的理想图景。这座即将收官的“白色巨膜”,不仅是防洪排涝施工的基础保障设施,更是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创新符号——它向我们证明,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可以共生,城市发展与民生幸福能够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