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民政微语
5月20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民政系统代表围绕“践行民政使命 增进民生福祉”与大家交流。其中,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代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霞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出回答。
《人民日报》记者:
民政工作和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您长期工作在民生保障、民生政策落地的一线,请问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这些年一直在这个岗位上长期坚守?另外,这些年来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您是怎么予以回应和解决的?
李晓霞:
说起动力和情怀,相信大家都听过一首歌《牵手》。困难群众就是我们社会救助工作者牵手的对象,牵挂他们的衣食冷暖,是社会救助工作者的情怀,也是职责。还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处理完低保户小玉母亲的后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了让小玉尽快走出困境,我白天帮她办理临时救助、链接慈善资源,晚上就去她家陪伴她。一次离开时,小玉眼含热泪跑出来送我,那一瞬间,我深刻体会到社会救助工作的意义。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人多了,异地办理低保成了困扰外地务工者的难题。一年前,我们接到现住榆林市榆阳区青云镇甘泉县户籍的村民贺某打来的电话,咨询低保如何办理,我立刻就向贺某户籍所在地劳山乡人民政府提交申请,同时和基层人员一起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同时,联系榆林市社会救助部门,两地协作核查了贺某的信息后,迅速为他办理了低保,保障了他的基本生活。
我们民政工作理念的核心是爱民为民。以群众的疾苦为疾苦,以群众的幸福为幸福,这就是我们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情怀和动力。
极目新闻记者:
在推动社会救助政策精准落实的过程中,您是如何深入了解困难群众的需求,让社会救助政策惠及更多需要的人?
李晓霞:
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关键在于实现精准识别对象、精准实施政策,让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成效可感可及。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采取“大数据筛选+铁脚板摸排”模式,线上借助陕西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陕西民政通”和“甘泉融救助”信息平台,线下依托71支快速响应服务队以及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让救助工作更有效、更及时。
同时,我们抓住了精准认定这个关键,一旦接到预警信息或者救助申请,第一时间开展入户调查和邻里走访,全面、详细地了解困难群众家庭基本情况。再通过陕西省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进行线上信息核对,与相关部门开展信息比对,确保核查信息的准确性。在综合评估救助对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救助方案。
为了达到全面落实救助帮扶的根本,我们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融合相关部门46个救助项目和资源,建立了“融救助”综合研判机制,让有困难的群众得到最大化救助。我们甘泉县有一个肢体残疾的低保对象,妻子去世,小女儿是智力一级残疾,大女儿和二女儿同年考入大学,这对他来说真是又喜又愁。喜的是,孩子争气都考上了大学。愁的是,一下子要准备两个孩子的学费。了解情况后,我们立即启动了“融救助”综合研判机制,联合残联、教育等部门,量身落实“政策包”,不仅使两个女儿顺利入学,还让他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多年来,一个个事例、一幅幅画面、一张张笑脸,是我们在救助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精准、快速地送到每一位困难群众身上,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这份执着,我们永远不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您是民政领域的优秀代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民政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想请您结合实际工作谈一谈未来将从哪些方面着手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李晓霞:
还记得2002年,我们甘泉县的救助对象只有五保户、低保户,现在已经扩展到了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以及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低收入人口。救助标准也有了大幅提升,可以说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安全网扎得已经非常密实。未来,我们将重点聚焦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加强动态监测和精准认定方面,要搭建更多部门参与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借助大数据动态监测低收入群体的遇困情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在优化救助流程方面,要健全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简化申请手续、优化办理程序,让困难群众少跑腿、多受益。在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方面,不仅要加强物质救助,还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形成“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在加强与公益慈善力量合作方面,要拓展救助资源与救助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救助的良好氛围,让困难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来源:国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