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华:从阡陌少年到科研先锋,他用34年回应“振华”之名
■中国军网记者 刘桂萍
在某科研设施制安现场,一个清瘦的身影在科研一线忙碌穿梭。冬天,厂房如冰窖般寒冷异常;夏天,空间里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检查一圈下来衣衫尽湿。从百吨部件再到细小焊缝,他都仔细查看,每一处细节都了然于胸。
他的沉着、严谨与专业彰显出科研工作者强大的精神力量。他就是军事科学院某部研究员——陈振华。
陈振华在检查设备。王晨 摄乡土足印到科研战场:奋进少年的报国抉择
50多年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请人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振华,振华,振兴中华。”
少年时期,陈振华就显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他勤奋好学、刻苦认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1984年又成功考取大学。
1990年底,刚刚结束硕士答辩的陈振华收到了同学从深圳寄来的信件。“振华:深圳就业机会多,相信以你的能力,定能大展拳脚。在这儿如遇困难,同学多,可以一起帮助你。”
当时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正显现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制造业成为深圳主要经济支柱之一。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山乡巨变,对一个青年心灵的冲击和吸引无疑是巨大的: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我或许刚巧有用武之地。
1989年的深圳罗湖(资料图)而另一边,是学员队领导言辞恳切的谈话:“小陈,国防科研事业亟需人才。咱们要给部队输送人才,就要给最好的。这个单位环境是艰苦了些,不过,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陈振华内心的天平已有所倾斜。借着寒假,他打算回家再问问父母的意思。
慢吞吞的绿皮火车总在临时停车,把回家的路拉得越来越长。没有买到坐票的他在“犬牙交错”的人墙间不断变换着身体的角度。
到家时,已是深夜。
“爹,你觉得我该怎么选?”
一辈子务农的父亲思想既传统又朴实,“部队需要你你就去呗,苦点儿怕什么,农村娃儿还怕苦?”
夜深了,回忆像轻暖的梦境,覆上他的眼。他想起小时候每年一双的布鞋,母亲甚至找不到足够的布头纳鞋底,一张张废旧的报纸夹在东拼西凑找来的各色布料间,撑着他走完了少年时期的求学路。
他当然不怕吃苦,从一公里到两公里,再到十几公里,校舍离家越来越远,他始终风雨无阻。
未来去的地方再艰苦,成千上万次走过泥巴路的这双脚也不会踌躇不前。
不久后,同学收到了陈振华的回信。信很短:感谢挂念,我已决定去部队。
“这是值得奋斗一生的事业。”陈振华走向群山连绵的科研军营,开启了征程漫漫的科研报国路。
这是赤子与时代的击掌为盟,是精魂与山河的琴瑟和鸣。
下一站,他将如何用技术突破回应时代召唤?
当年的陈振华和今天“智能时代”的青年一样选择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使命——而每一代人的抉择,都是镌刻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的金石之诺,是献给盛世中华的赤子诗篇。
挑战不可能:技术突围与“中国制造”的执念
陈振华在试验一线。刘昭 摄“见任务就抢,见困难就上,见红旗就扛。”陈振华刚当室主任时就把这句口号写在宣传栏上,鼓励团队闻战则喜、遇战冲锋。
有人形象地比喻:设计建设科研设施,是一条布满千难万险的“长征路”,既有核心技术的“腊子口”,也有关键技术的“娄山关”,还有学科耦合的“无人区”,每前进一步,都万分艰难。
在一次技术研讨会上,陈振华当众表示:“国内没有的,我们要突破;外国领先的,我们也要不断追赶。”
那年,某科研设施正式立项,陈振华担纲总设计师。他与团队立下“军令状”:“组织给我们一个机遇,我们要还组织一个奇迹!”
这一项目遭遇的技术难点前所未有。陈振华动员团队:“时间不等人,国防工业不等人!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吃透所有技术难点!”
最终,这一科研设施突破百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相关领域能力提升。
“振华牵头,必是精品。”这句话在该部不胫而走。
大家都说,平时和颜悦色的陈振华,到了评审验收现场,就变成了“黑脸包公”。
这些年,陈振华在质量管控上分毫不让。某核心部件验收时总体性能已经满足基本使用需求,但有个别指标未达到合同规定。陈振华说:“达不到原定的设计标准,我决不签字!”直至承建单位又奋战20天,通过重新加工调整达到设计精度要求,才最终过了关。
研龄越长越上进,关隘越险越冲锋,这种科研突围与精益求精的执念已经深深镌刻在陈振华的血脉里。
陈振华热爱围棋,大学时期就加入学棋行列,工作之余也常找棋友切磋。他从围棋中体味到厚积薄发、全局远谋的道理。“围棋规则极简却变化无穷,注重整体布局和长期谋略,一旦入局,过程再耗时也得耐着性子分出胜负。”这是他中意的围棋艺术。
他将围棋的特点和下棋的感悟迁移到工作中,在科研设施设计中深谋远虑,兼顾性能和效益。带着科研报国的初心、精益求精的执念,陈振华带领团队奋战多年,圆满完成某科研设施设计建设,在自己的人生棋局上落下精彩一手。
棋局无声,落子惊涛。陈振华在科研上格外较真,却在荣誉的聚光灯打来时,化作通透的月光,将荣誉让给年轻人。这恰是当代科研者最珍贵的:用工匠之“轴”打磨科研设施,以师者之“淡”托举后浪奔腾。
下一站走进后浪奔涌处……
严师·伯乐:给青年科研者的三堂“必修课”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陈振华带领的团队,年轻人居多,面对青年科研后浪,陈振华有一套特别的“训练法”。
陈振华为年轻科研人员讲解技术问题。刘昭 摄训练法一:精准用人。每次领受任务后,陈振华总会将工作和团队作通盘考量和细致梳理,根据每个成员的专业和特点分配任务,如同将每一颗“异形螺丝钉”嵌入最适配的孔隙,在各“部件”的精密配合下让团队迅速高效运转起来。
训练法二:逼出潜力。“他在向你发问时,心中早有答案,而且至少是一种比你原来的更好的方案,有时甚至有好几种。”与陈振华相处比较久的年轻科研人员崇拜地说,“但他不会直接告诉你,会启发你自己找办法。”必经的探索过程虽然会耗费一些时间,但对年轻人的长期发展更有益。
训练法三:宽严相济。发现年轻人积累不扎实、做事不认真时,陈振华总会不留情面地指出,令年轻人面红耳赤、如坐针毡。年轻人们听闻或领教过陈振华的严厉,工作中不敢再有丝毫懈怠,每项工作都会精益求精。每当陈振华看到他们的进步,或者看到年轻人拿出比他预想中更好的方案,双眼又会焕发出喜悦的光芒,为优秀的新生代力量喝彩。
陈振华在试验一线指导工作。刘昭 摄心系于公,德昭于众。面对申报成果、物质奖励等,陈振华从来都看得很淡。
那年,陈振华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某高难度结构的设计制造,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奖项时,他将机会让给年轻人,团队成员说,这样的事还有好几次。
“科研人员既要有技术家底,更要有品德托底。”这句话,成了团队的精神坐标。他给自己约法三章:“科研立项,胜战在先;项目报奖,青年在先;评选先进,同事在先。”
行至近六十岁的年纪,他常用“平淡”形容自己的人生轨迹,只是在外人看来,这“平淡”里藏着的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少年的他坚定地将探寻的目光,越过那片窄窄的村落,投向浩瀚远空;
青年的他毅然将求索的足迹印刻漫漫征程,追逐科研理想;
中年的他用铮铮之骨扛起强军战旗,全力兑现军令。
倏忽34载,此刻的他又会怎么形容他的人生?他说“平淡”的人,没有人生的“副本”。但是对于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的这条路,他热爱之至,无怨无悔。
(制图:王凤,校对:汤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