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苑广阔
近期,“网约摩的”平台开始在多地上线,由于价格便宜,受到部分消费者欢迎,但也有一些消费者质疑其安全性问题。专家表示,要保障“网约摩的”安全运营,一是做好硬件风控,二是推进保险标准化,三是实施事故先行垫付制度。(5月19日《工人日报》)
在网约车已成为城市出行标配的今天,“网约摩的”这一新兴业态悄然兴起。这些穿梭于县城街巷的两轮交通工具,以其价格亲民、灵活便捷的特点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当3公里内6元的起步价遇上城市拥堵路段,“网约摩的”确实展现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尤其成为晕车人士和短途出行者的福音。然而,这一新兴业态在满足部分群体出行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合法性存疑、安全隐患突出的双重挑战。
“网约摩的”的兴起绝非偶然,它精准击中了县域出行市场的痛点。在公共交通欠发达地区,传统摩的长期扮演着填补空白的重要角色,但无证运营、保险缺失、随意加价等行业乱象也让乘客权益难以保障。“网约摩的”平台通过资质审核、价格透明、行程追踪等数字化手段,试图将原本分散无序的摩的运营纳入规范化轨道。
然而,“网约摩的”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其法律身份的模糊性。我国《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网约车应为“7座及以下乘用车”,这实际上将摩托车排除在合法网约车之外。现实中,许多城市仍在严厉打击非法营运的“黑摩的”,而“网约摩的”平台则游走于监管灰色地带。这种合法性危机不仅制约行业长远发展,也为消费者权益保障埋下隐患。当事故发生时,乘客很可能陷入投诉无门、索赔无据的困境。因此,当务之急是明确“网约摩的”的法律定位——要么将其纳入网约车管理体系,要么创设专门的监管类别,为行业发展提供清晰的制度预期。
安全问题是横亘在“网约摩的”面前的另一座大山。摩托车本身的安全系数远低于汽车,而部分平台对司机资质审核不严、保险覆盖不全更放大了风险。虽然一些平台已开始安装车速监控设备、提供意外险选项,但这些措施仍显零散且执行力度不一。专家提出的“硬件风控+保险标准化+先行垫付”三位一体方案值得借鉴:强制佩戴智能头盔并设置速度限制可从源头减少事故发生;由政府部门统筹保险方案能确保保障全覆盖;先行赔付机制则能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只有构建起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网约摩的”才能真正赢得公众信任。
“网约摩的”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平台和消费者三方协同共治。交通部门应加快制定适应新业态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平台企业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把司机和车辆准入关;消费者也应提高安全意识,主动选择合规平台并佩戴防护装备。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任何新兴出行方式都必须过好“安全合规”这一关,否则难免重蹈某些企业因乱停放、安全事故而被清退的覆辙。
责任编辑: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