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刘晓博说财经
原创 刘晓博
近日,一份重要文件下发,给中国的“科技+金融”版图划重点了。
它同时还可能意味着,部分城市的科技创新定位发生了微调。
这份文件,就是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下发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
文件含金量非常高,提出了很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政”,也进一步明确了各地的科技创新定位。
主要体现在下面这段话里:
推动区域科技金融创新实践。重点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地区、武汉、西安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先行先试有关科技金融创新政策。
高水平建设北京市中关村、济南市和“长三角”地区五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武汉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
以更高标准推动北京、天津、江苏等13个重点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开展区域科技金融实施成效评价。
下图,是之前国家对各地科技创新的定位:
最高层级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上海和大湾区获得了这一定位。
第二层级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合肥、西安获得了这个级别的定位。
第三层级是“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中心”,包括成都、重庆、武汉。
第四等级,是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或高地,比如苏州、无锡。
在最新文件里,北京、上海、大湾区仍然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没有出现新变化。而深圳、广州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国务院的批复中,获得的定位之一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
最新文件提法的变化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没有被提及,成渝、武汉、西安等被共同列为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合肥则没有被文件提及。
要知道,西安此前被定位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处于第二层级,高于成渝和武汉。现在,大家都扯平了,而且使用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表述。
合肥为什么没有出现?可能在“等”字里了,也有可能低于成渝、武汉、西安一个层级。
这是否意味着合肥、西安在科技创新版图中地位弱化,成渝、武汉地位上升?
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但从国际通行的衡量科技创新的核心指标,比如科技研发投入金额以及发明专利拥有量上看,合肥、西安的确没有超过成都和武汉,还要比人家弱一些。先看研究经费投入:
再看主要城市截至2023年末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上表里没有纳入合肥发明专利拥有量。我查了一下统计公报,2023年末合肥全部有效发明专利为6.8万件,虽然超过重庆,但跟成都、武汉、西安比还有相当差距。
所以,上述5个城市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应该是成都≈武汉>西安≈重庆≥合肥。
一般来说,官方规划、表述都比较严谨,延续性、一致性很强。如果出现了新表述,往往要以新表述为准了。
比如国务院对主要城市的最新定位(体现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批复中),就不再提及成都、武汉、西安、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国家中心城市”只剩下了四大直辖市加广州。
在这份《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里,北京被提及了5次,是提及次数最多的城市。其次是上海,正文里出现了4次。济南、宁波、天津各出现了1次。
各省出现次数如下:广东3次(2次广东,1次大湾区)、江苏1次,浙江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宁波出现了;“长三角”地区五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也被提及了,具体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
这份文件里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金融+科技”大招、新招。比如:
1、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2、开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允许将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通过非交易过户的方式向投资者进行分配。
3、鼓励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
4、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引导作用,扩大再贷款额度规模。
5、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
6、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未来最能带动经济发展、带动房价的,就是科技创新。一个地方在全国科技版图中越重要,诞生的龙头企业越多,这个地方就越富裕,房子越有价值,就业机会越多,越能吸引年轻人。
今天还有一件大事:LPR利率降息了10个基点,各大银行存款利率纷纷下调。对此,本号昨天的文章有正确的预判和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