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到某公司挂名当法定代表人,不参与任何经营管理就能轻松拿钱——看似轻松的“躺赚”机会,实则暗藏巨大风险。
汪某大学毕业后到某教育公司担任经理助理,之后人事经理找到他,说需要身份证配合办理公司业务。他并未多想,拿出身份证并配合签了几份文件。不久后,汪某发现自己成了公司旗下A教育咨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经过询问,公司负责人向汪某表示,A公司是一家空壳公司,不开展任何业务,汪某只是挂个名,不会产生相应责任。两年后,汪某离职,发现自己不能购买飞机票。原来,他挂名的A教育咨询公司拖欠他人货款被法院强制执行未果后,成了失信被执行人,法院对公司法定代表人采取了限制高消费措施。汪某将A教育咨询公司诉至法院,要求涤除自己作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工商登记。法院审理后判决予以支持。
根据民法典规定,法定代表人是代表公司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对外代表公司从事民事活动,法律后果由公司承担。一般而言,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应由代表公司执行公司事务的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在公司享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法官解释,上述案件中,汪某仅是一名普通职员,被安排担任A教育咨询公司经理,且已离职,与该公司已不存在实质性利益关联,汪某已丧失继续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基础。A教育咨询公司怠于选举相应职务的行为会给汪某带来因登记为公司法定代表人所涉及的法律风险,因此法院判决予以支持。
一般来说,“挂名法定代表人”是指实际上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仅为公司名义上的法定代表人。日常生活中,部分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在公司经营不善时,为躲避法律责任,会利诱或变相胁迫公司员工担任法定代表人,更有甚者选择缺乏法律知识和社会经验的人群,以给付一定的报酬为条件,使其产生错误认识,将其登记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企业充当“背锅侠”。
“虽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挂名法定代表人却可能面临承担公司经营管理不善的风险与责任,如民事赔偿责任、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被限制高消费,若公司存在违法行为,挂名法定代表人可能还需要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法官介绍。因此,职场新人如果遇到邀请“挂名”法定代表人,不要轻易答应。若不小心成了公司法定代表人,可与公司协商变更工商登记,并注意保存相应的证据材料。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涤除自己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登记事项,并提交沟通记录、劳动合同等证据。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袁京
流程编辑: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