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新闻网
装潢设计华丽,文创周边精美,还能喝咖啡、玩桌游……眼下,各式高颜值书店不断涌现,吸引众多消费者前往打卡,有些还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然而亦不乏质疑:在这些“看脸”的书店里,书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是否会沦为拍照道具?(据《北京日报》5月14日报道)
“那家书店洋气、有调性”“文创真多,盲盒上新了”“咖啡拉花和甜品都做得挺文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好逛好吃、好玩好看成了很多人对“有范儿”书店的评价标准。甚至很多书店成了网红,大批粉丝专门呼朋唤友跑去打卡,他们选位置找角度拍照,东张西望,书要么压根不看,要么只是摆拍的道具,常常是“看书两分钟,拍照两小时”。到此一游目的是可以在朋友圈中炫一波,再在社交媒体上凹个爱书人设,而这些跟阅读实在毫不相干。
要说,在快节奏的当下,当碎片化阅读成为很大一部分人的习惯,当安安静静读几本纸质书已经成了奢望,当网上追剧、刷视频和读屏成为更便利的选择,如果传统书店没有自己的一招鲜,确实很容易出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无奈局面。靠“颜值”出圈,靠多样的消费方式留客,倒也不失为实体书店的自救之道。
店主们“点菜型”的服务意识着实到位:你想要气派,高大的书架能穿越数层楼,主打一个顶天立地;你要调性,袅袅的咖啡香与轻盈柔美的音乐常伴左右;你要休闲,琳琅满目的文创混合各种联名款盲盒,让人挑花眼;还有的干脆辟出了桌游专区,让你玩到尽兴……装潢精美的书倒是摆得满满的,给你做背景也好,万一你想翻翻也罢,看或者不看,它就在那里。定位不重要,只要你肯来就行。此种热闹繁华,倒让真正想读书的人很难找到一个安静角落,有时还得绕开拍照打卡的人,避免误入了镜头。
一方面是年轻人喜欢氛围感,求新求异,对多功能休闲范儿的需求,一方面是实体店经营者们面对被持续挤压的生存空间,绞尽脑汁引客进门,留客常驻的苦心设计,发挥“书店+”的优势,把书店打造成能酷乐潮玩的聚集地,年轻人的聚会、休闲点,似乎也无可厚非。
唯一让人难以接受的,就是有关书店二字的初心该如何搁置。无论何时,书店也该是读者与作者“相会”之地,阅读和买书才是要紧事。这里的“沉浸式”最该留给的是想阅读、求真知的人。这个道理,开店和进店的人都不应忘记。
犹记得,在某先锋书店留言墙上,有读者写道:“这儿让我相信,纸质书永远不会被取代。”这种信念源于店主对初心的坚守:保持80%以上的图书占比,拒绝装饰书充数;设置折扣基金保护小众出版物;打造“盲选书袋”增强阅读仪式感。当这些坚守与裸眼3D书墙、AI荐书系统等创新结合时,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磁场。
数字化转型不应是初心妥协的借口。全国多家书店都开发了“云上书库”小程序,线下扫码即可获取延伸书单;还有“声音书馆”,扫码便能聆听作者原声导读。有的还开发出了导引机器人,帮读者选书还书。这些创新方式证明,技术可以成为深度阅读的助推器,而非浅层消费的催化剂。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书店始终应该是城市路人的心灵休憩点和知识加油站。当我们在网红书店打卡时,或许该自问:我们究竟是只图好看的“颜控”,还是寻求精神充盈的“书痴”,答案决定了很多书店的未来走向——是成为转瞬即逝的网红泡沫,还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地标。唯有让书籍重归舞台中央,让阅读成为此间的灵魂,实体书店才能在转型浪潮中守住文化根基,在商业与理想的平衡中,续写人与书的温暖故事。(韩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