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日报
李波。(资料片) 市总工会供图本报记者 刘圆圆
“千锤百炼”原指铸剑需千百次锤打冶炼,常比喻历经多次艰苦锻炼,使技艺或思想臻于成熟。如:钢铁经千锤百炼而成,人亦在磨难中成长。
出自晋代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作为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钢铁工匠,冀南钢铁集团炼钢技术中心主任李波,以二十年“千锤百炼”的坚守与创新,书写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彩篇章。
武安冶铁文化源远流长,工匠精神薪火相传。怀着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赤子之心,李波选择投身钢铁行业。他从基层炉前工起步,扎根生产一线二十载,先后担任合金工、摇炉工、炼钢工。工作中,他对每1℃的钢水温差、每0.01%的碳含量变化都认真观察思考,练就了一双洞察细节的“火眼金睛”。每当生产中出现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赴一线,追根溯源、钻研对策,不断尝试工艺优化。这种敢于突破常规、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为他技术革新的源动力。
以低碳低硅含铝板坯SPHC的生产为例,该产品面临钢水氧化性强、侵蚀耐材,含铝易絮流堵塞水口、缩短中包寿命,夹杂物影响铸坯质量等难题。李波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推行出钢渣洗工艺:炉后造渣脱硫,钙处理后直上连铸,同步实施中包扩容与高效连铸技术。目前,他已获12项国家专利,6项科技成果被评定为“国内领先”水平。通过技术革新,转炉冶炼周期缩短至27分钟左右,平均出钢温度降低7℃,转炉炉龄接近2万炉,脱氧剂合金成本降低31%,累计为企业降本增效3800多万元。
优秀的工匠不止于炼好一炉钢水。作为炼钢技术带头人,李波深知先进工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2019年6月,他牵头成立“创新工作室”,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岗位规程,累计修改完善210多条操作要点并长期固化。同时,他累计组织开展技能培训27场,覆盖540余人次。此外,他推动建立“师带徒”制度,每月举办技能比武,通过观摩学习、交流心得,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出一大批技术能手。
劳模档案:
李波,1982年2月出生,高级炼钢工艺工程师。他先后荣获“武安工匠”“邯郸大工匠”“河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并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他拥有12项国家专利技术,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5项河北省冶金协会QC质量管理一等奖。
上一篇:工行、建行、招行,集体下调
下一篇:邯郸市中心医院魏县医院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