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记者,外出采访可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工作。“怎么去采访”是一个具体问题,也折射出工作作风的悄然变化。
前几天,我约好了一个采访。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就在单位门口打了一辆网约车。刚一上车,司机师傅瞅了眼新华通讯社的标牌,便有了下面这一段对话:
“是记者吧?”
“对。”
“记者出去采访,单位不给派车?”
“早就不给派了,离得近就走着去或者骑共享单车去,离得远就坐地铁或者打车去,已经好多年了。”
“也挺好,你们节俭点,我们也多挣点。”
简单的几句话,真切地反映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党政机关就应该勤俭节约。而勤俭节约,正是通过像公车改革这样一项项实际举措推动实现的,这也是中央八项规定带来的具体而真实的变化。
2014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确定了公务用车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方向,多年的顽瘴痼疾迎来治理契机。此后,各地区各部门陆续制定公车改革实施方案、细化措施,改革全面推开。
变化对每个人来说都真实可感。一位采访对象告诉我,以前他们组织开会,最头疼的就是停车问题。如今,这个问题已不复存在。一方面,步行、坐地铁公交、骑共享单车来开会的人多了,大会小会乘坐公车的少了;另一方面,公车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提高了,既降低了日常管理维护费用,也有效减少了“车轮上的铺张浪费”。
前两年,我到内蒙古某地采访,其中一站是当地的公务用车管理中心。走进监控室,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每一辆公车的位置、行驶路线、运行状态等情况。工作人员介绍,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技术手段,车辆使用、调度分派、定点维修保养等情况一览无余,市一级各部门单位和各区县公务用车已全部纳入监管,切实做到了让公车“私奔”现象无所遁形。
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是改进调查研究。公车改革,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更锻炼了我们的调查研究能力。过去下基层,有的领导干部是“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怎么能掌握第一手情况?走出公车、脚踏实地,和群众面对面交流,才能更好地贴近基层、了解实情,才能拉近党群干群关系,一线调研成果才能真正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党风政风不断向好,才能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从公务用车到办公用房,从一餐一饭到日常交往,十余年来,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从大处着眼、于小处着手,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心声。
上一篇:牵牛花开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