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王沫依
“岭南菌王”荔枝菌、“南方人参”化橘红、连山的腐竹豆浆、梅州的柚子、潮州的牛肉丸、阳江的春砂仁……一众岭南地方标志性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纷纷亮相营养周活动现场。
记者留意到,现场还有产品戴上了“数字标签”,负责人介绍,只要用手机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便可获悉食品包装上的配料、生产日期等信息,某些食品还附赠了烹饪指引,并配有语音朗读,便于老年人的使用。
“荔枝菌的口感脆嫩,富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目前通过人工种植培育,已实现量产。”“白糖罂口感爽脆、清甜,妃子笑果大核小,肉质厚实,欢迎大家都来品尝。”工作人员讲解着荔枝菌、高州荔枝等的特点。
全国人大代表、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也来到现场,他对羊城晚报记者介绍,化橘红有1600余年历史,是药食同源的珍贵资源。得益于特有的水土,化橘红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不仅能泡水、泡茶,还能做成工艺品。“‘药食同源’通过后,化橘红润喉糖、化橘红膏、即食化橘红等产品应运而生。”廖志略介绍,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目前的化州正大力推动文旅发展,输出文创作品,让这颗小果实真正成为当地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