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安顺市2025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节水宣传进公园(广场)活动举行。 (安顺市水务局供图)李佩珂
自2020年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以来,安顺市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指引,统筹制度建设、示范引领、科技赋能与全民参与,构建全链条节水体系,让有限水资源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制度先行 节水溯到最源头
安顺市秉持“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的工作理念,出台《安顺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的法定边界,编制《城市节约用水规划》,建立浪费水资源监督举报制度,形成“法规约束—规划引领—全民监督”的制度闭环。实施计划用水“全覆盖+累进加价”机制,对年用水量超1万立方米的非居民用水户实现100%监管,对超定额用水按梯度加价收费,开展自备水井专项整治,累计关停公共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水井32口,推进生活用水器具市场整治,确保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100%,从源头杜绝低效用水。
示范引领 树起节水风向标
安顺学院的校园里,一场“节水革命”正在颠覆传统用水模式。作为拥有1.2万名师生的高校,其曾因管网老化年均漏水超6万吨。2022年,安顺学院引入合同节水模式,节水服务企业投入349万元实施智慧化改造,搭建智慧节水数据监管云平台,实现远程用水监测、漏水预警,新建雨水收集系统年截留雨水2000吨,两年累计节水30余万吨,节水率提升至33.98%。
在安顺,这样的节水标杆正形成集群效应。近年来,安顺市着力推进节水载体培育,构建“市级—省级—国家级”三级节水载体矩阵。截至2024年,该市建成649家节水型载体,其中党政机关、高校、高耗水企业创建率均达100%。
政策破局 激活节水新引擎
在贵州百灵制药的生产车间,科技节水的力量直观显现。企业通过冷凝水回收、中水回用等技术改造,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87%提升至94%,年节水达11万立方米,让生产废水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液态黄金”。平坝酒厂是一家有着70年历史的老企业,该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节水改造,采用“节水效果保证+效益分享”模式,由节水服务企业投资改造供水管网、建设洗瓶水回用系统,日节水600立方米,年节约水费49.5万元。
“企业降本”与“服务方获益”双赢的背后,是安顺市在工业节水领域打出的政策“组合拳”。通过鼓励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为用水情况精准“画像”,实施“以奖代补”政策,累计投入100万元支持44家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目前,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达到85%,累计建成市级节水型企业129家。
共治共享 浸润节水生态圈
在安顺市西秀区世通和府小区,835户居民用行动诠释“节水即生活”。建立“物业主抓+居民参与”的共治机制,通过《节约用水管理制度》规范居民用水行为,通过节水知识有奖问答、“节水家庭”评选等活动,让节水从“口号”变成“习惯”,“淘米水浇花”“洗菜水冲厕”的妙招在邻里间口口相传,作为省级节水型小区,人均月用水量仅2.6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节水器具普及率达95.76%。而在全市层面,安顺市以“世界水日”“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为契机,开展“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五进宣传活动,通过节水课堂、知识竞赛、案例分享等形式普及节水知识,建成4个节水宣传(水情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节水教育场景,让节水理念入脑入心。
从制度设计到科技实践,从企业转型到社区共治,安顺市以“系统治理”思维打通节水全链条,让节水成为城市发展的生态自觉,为西南地区水资源集约利用提供“安顺样本”。
下一篇:北京医生高原写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