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 婧
强国必先强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建设目标,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细化为持续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等具体工作方向。新时代新征程,高水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要求在增产、减损、乘势、除弊四端协同发力。
做好“增产”文章,筑牢耕地增产“压舱石”。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等因素直接关系并显著影响粮食实际产能,需给其做“加法”。一是做优增量,为耕地扩容。通过实行“进出平衡”“占补平衡”等硬措施,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做好耕地后备资源建设,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在守牢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稳住耕地总量。二是盘活存量,为耕地提质。结合全国土壤普查结果,针对各地区不同的耕地质量及土壤障碍因素,综合治理、分类施策,重点加强中低产田耕地质量建设,推动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时,遵循耕地质量演变的科学规律,强化有机肥料推广应用,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致力于解决“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中存在的变薄、退化等“后天失调”问题,加强其保护利用。三是激活潜量,为耕地增效。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精耕细作、因地制宜、用养结合等方式,提高耕地与农作物间的适宜性,科学组织耕地轮作换茬,推进“绿色种养”良性生态循环模式。此外,以互换、交租、入股等方式推进土地流转归并,将耕地“从零化整、从小变大”,破解“碎片化”问题,形成规模效应。
做好“减损”文章,拧紧减损降耗“节流阀”。节粮减损是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环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扎实推进粮食节约与反食品浪费行动。具体而言,要紧盯粮食生产端,实行源头治理,通过做好病虫害防治及防控,规范农机操作,加强农技推广,最大化减少“机器伤粮”现象,降低因病虫害、收割不到位等情况造成的损耗。瞄准仓储端,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行动,搭建科学储粮装具,强化科学储粮技术指导及推广使用,发挥仓储低温锁鲜、智能防腐、休眠储存等作用,降低因受潮、霉变、虫鼠害、设施简陋等致使的“丰收后的烦恼”。抓好加工端,合理确定加工精度,推广轻度磨皮、高精度分筛等工艺,应用低温升碾米、柔性碾米等设备,提高成品粮出品率,促进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粮食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降低因过度加工导致的隐性损耗。注重运输端,积极推动“四散化运输”,拓展集装箱公铁水联运线路,实行“产地点—需求点”的路线模式,减省迂回、对流等冗余环节,畅通粮食“大流通”及供应“微循环”,减少粮食“跑冒滴漏”现象。聚焦消费端,大力整治食物浪费的不正风气,倡导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适度消费,构建绿色、文明、合理消费的长效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做好“乘势”文章,持握科技跃升“金钥匙”。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大国小农”到“大国强农”的跨越阶段,由“量态扩张”转向“质态跃升”的关键时期。资源环境日渐紧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制约了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为此,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业新质生产力”确定为战略方向。要利用“乘法运算”的叠加效应持续兴起粮食与科技的融合浪潮,实现能级跃升和水平跃迁,为粮食行业增砖添瓦。就“新”而言,一是技术和应用领域高素质劳动者对农业科技的“拔高”;二是数字技术等新介质劳动资料对农业生产信息化、精细化、立体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推动粮食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与迭代升级;三是由单一耕地资源转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整个国土资源的拓展,这也正是“向耕地和科技要产能”的具体表现,而近年来耕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种业命脉持续稳固,恰是重视新质生产力特质的力证。从“质”来说,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只有依靠创新发展方式推动粮食产业全面绿色转型,降低产业发展中所消耗的不可再生资源成本,加快农业发展转型、推动农业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粮食项目的盲目发展,才能加快形成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面促进粮农产业提质增效。
做好“除弊”文章,扫除农资安全“拦路虎”。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直接关乎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既靠“产”,也靠“管”,必须在制假售假、套牌侵权等方面做清除法,剔除假冒伪劣之“疮”,营造风清气正的农资生态。做清除法是“治标”的,强调将现有的农产品问题治理好,“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通过加强农资宣传培训力度,严打假劣农资犯罪行为,公布农资犯罪典型案例,进而实现治理环节由事中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同时,针对农药隐性添加、劣质农膜回收、肥料活性成分偏低等关键问题,开展质量监督检查,规范农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做清除法更是“治本”的,强调面向未来发展现代农业,以解决粮食安全领域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治本必先治种,种质资源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专项整治的范畴,使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加大对种子制假售假、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对涉案对象予以行政处罚,并对涉案企业深挖彻查,构建全过程监察、全链条监管机制,真正加强核心技术的保护及管理。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农村民主治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