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邕宁区,藏着一张特色农业的闪亮名片——那楼镇桑蚕产业。从曾经零散的“巴掌田”,蜕变为如今广袤的万亩桑园;从传统的“竹匾养蚕”,升级到智能化养殖。改良桑苗、恒温育种,现代化设备让养蚕效率大幅提升,这里的蚕茧不仅化作销往国内外的优质白厂丝,还延伸出文旅研学等多元业态。小小蚕茧,织就乡村振兴路,也织就了南宁桑蚕产业发展的锦绣未来。
蚕丝制作的丝巾和服饰。
晨光熹微,邕宁区那楼镇的万亩桑园已泛起绿浪。桑农们躬身其间,指尖翻飞间,嫩绿的桑叶簌簌落入竹篓。这些看似普通的叶片,即将开启一场奇妙的蜕变——从一片片桑叶到一颗颗蚕茧,再到一缕缕丝线、一张张柔软的蚕丝被。作为南宁特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邕宁区桑蚕产业正悄然织就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传统农桑经济焕发新生机。
近日,记者循着这条脉络,从沾满晨露的桑田,到智能化养蚕基地,再到机器轰鸣的缫丝加工车间,看一颗颗莹白的蚕茧如何“抽”出乡村振兴的新丝路。
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智能化养蚕基地。
从“巴掌田”到“绿海洋” 桑园里的产业突围战
站在那楼镇三江村的高处望向路边成片的桑园,目之所及是层层叠叠的绿浪。谁能想到,这片桑园基地,曾是东一块西一片的“巴掌田”“鸡窝地”。追溯那楼镇三江村种桑养蚕的历史,分散种植、传统的小农意识,让三江村的产业始终停留在“小打小闹”阶段。随着城区产业布局的发展和致富带头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桑园零星种植的僵局。南宁市邕宁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2023年,邕宁区桑园面积达52551亩,其中44341亩集中于那楼镇。2024年,桑园种植面积增至约5.56万亩。
与此同时,基地还通过改良桑苗新品种、提升桑叶质量,从源头夯实产业根基。蚕苗育种也迎来革新:基地所需小蚕均由那楼镇中山村的小蚕共育基地供应,恒温恒湿的标准化养殖,让蚕苗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养殖周期大幅缩短。
驻扎在那楼镇的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给记者展示精心培育的蚕种。
产业的升级并未停留于种桑育种,在基地的大蚕房里,记者看到各种现代化的养蚕机、上蔟机、收茧机等设备高效运转,实现了省力化、自动化、标准化养蚕,改变了传统养殖模式。一组数据彰显产业的发展:2023年,邕宁区养蚕人口约8500人,蚕茧产量6956吨,产值34251万元;2024年,鲜茧产量0.74万吨,同比增长5.5%。
在这串数字背后,是村民的幸福生活。2021年,三江村那度坡村民黄群英成为基地首批工人。从最初对新设备的陌生,到如今的熟练操作,她每月在基地工作可获得近4000元收入。“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我很满意。”
现代化加工车间。
从“竹匾养蚕”到“智能农场” 传统养蚕人的转型记
在那楼镇三江村,廖春年和村里的种桑养蚕户,正经历着从传统养蚕人到现代新农民的蜕变。过去,廖春年一家延续着传统养蚕模式:在低矮的蚕房里,蚕宝宝挤在平面竹匾上,空间利用率低。每天清晨,廖春年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手工喂食桑叶、清理蚕沙。“最怕蚕宝宝生病,一旦感染蚕病,几个月的心血就白费了。”廖春年说,传统的方格蔟和采茧机效率低下,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收入低。
种桑养蚕户廖春年正经历着从传统养蚕人到现代新农民的蜕变。
如何规范农家作坊传统养蚕模式,改变低效能的蚕茧产业链?复制基地模式成为突破瓶颈的转机。邕宁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称,近年来,邕宁区投资新建27个利用链接的现代科技化养蚕庭院式农户家庭农场,包括新建15座蚕房、改造18座养蚕农户蚕房,统一购置设备并提供全程种养技术指导。
廖春年农户就纳入项目,在崭新的蚕房里,多层育蚕架取代了竹匾,自动化上蔟机让蚕宝宝“入住”整齐的立体“公寓”,不仅节省了70%的空间,还让养蚕效率提升了近两倍。更令她开心的是,先进设备有效降低了蚕病传播风险,蚕病发病率较过去下降30%。“现在每天只需设定好投喂时间,机器就能自动完成大部分工作,腾出的时间还能打理桑园。”廖春年说。
在中山村的小蚕共育基地,标准化养殖为蚕茧质量筑牢根基。技术员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精心培育蚕种,95%以上的成活率确保了每一只蚕宝宝都“赢在起跑线”。统一供应的优质蚕种,配合智能化养殖设备,让廖家的蚕茧品质实现质的飞跃:茧形更大、丝质更优,蚕茧价格比过去提高了,廖家的农村小院也变身为智能化庭院式家庭农场。
在邕宁区,像廖春年这样的农户还有210户。他们依托1200亩桑园组成的“庭院经济圈”,共享技术、共拓市场,走出了一条高产、高质、高价的“三高”蚕业发展之路。
从田间走向世界 银丝织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目前,位于邕宁区八鲤工业园的广西桂悦丝绸有限公司每年生产的白厂丝近100吨,产值达6000万元,白厂丝通常销往江浙、粤港地区以及出口至越南、巴西、英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为知名奢侈品牌提供丝绸原料。而市民有所不知的是,这其中就有从邕宁区那楼镇收购而来的蚕茧。
当满载着新鲜蚕茧的货车驶入厂区时,这些来自邕宁区的莹白蚕茧,即将在现代化加工车间里,上演一场关乎品质与价值的蜕变之旅。
工人在挑选从邕宁区那楼镇收购来的蚕茧。
推开缫丝车间的大门,湿润而温热的空气裹挟着蚕丝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组组自动缫丝机整齐排列,发出规律的嗡鸣。流水线上的操作员熟练地将蚕茧投入自动煮茧机,氤氲蒸汽中,蚕茧外层的胶质被精准软化,“每颗茧都要控制在最佳温度软化,才能抽出完整的丝。”技术员介绍道。在成品区,一卷卷白厂丝整齐码放,等待着封装运往各地。
“邕宁区的蚕茧质量一直都是比较稳定。”广西桂悦丝绸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在邕宁区那楼镇设有蚕茧收购站,定点收购蚕茧用来生产白厂丝和制成蚕丝被。那楼的蚕茧一茧丝长能达到900多米,这样的品质满足国际高端市场的需求。
蚕丝的价值延伸远不止于缫丝,从车间出来,在厂区内还可以参观蚕桑丝绸文化园。这里不仅是工业旅游文化展厅,更成为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在科普馆里,小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看视频,深入了解蚕的一生,仿佛走进了蚕宝宝的微观世界;动手制作蚕茧相框,进行蚕丝创作,体验植物拓染,了解桑蚕丝制品的前世今生。
如今,从田间的桑叶到国际奢侈品牌原料,从传统蚕丝被到文旅融合新场景,邕宁区桑蚕产业正以多元姿态展现价值:这小小一枚莹白色的蚕茧,华丽变身后的银丝跨越国界,织就的不仅是产业发展的蓝图,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