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有多种打开方式。在“博物馆疗愈计划”节目中,考古文博专家与心理学专家前往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从中国现存最早的家书“睡虎地秦简墓木牍家书”说起,为观众带来一场抚慰心灵的文物导览直播。
1975年,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了两枚木牍家书,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家信实物。墓主人是生活在战国晚期的一名普通秦国人,名叫“衷”。这两枚木牍,正是“衷”的弟弟“黑夫”与“惊”,写给家中长兄“衷”的家书。家书被“衷”视为珍宝,带入墓中作为陪葬品,得以保存至今。“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这封家书让我们感受到跨越两千年的亲情与温暖。
云梦睡虎地秦墓黑夫木牍。节目截图上海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副教授王思怡谈到,我们能从不同时代的家书文物中看到人类永恒的情感纹路,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包含的私人书信,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保存的大量家书,这些写给亲人的信,可以弥补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完成”的对话。
手机时代,书信通讯功能被替代,它的疗愈功能是否可以继续?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徐洁解答:书信对于心理疗愈、人际沟通,以及处理复杂的哀伤,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心理咨询领域有一种专门的技术叫做“书写治疗”,你可以写给自己、亲人,甚至一个你想象出来的理想客体,通过书写时的心理对话,发现自己内在的价值。
云梦县博物馆馆藏东汉陶楼。节目截图除木牍家书以外,腾讯新闻“博物馆疗愈计划”本场直播还为观众导览了7组秦汉文物,解读心理疗愈价值。比如,“东汉第一陶楼”微缩建筑模型不仅展现了古人的建筑技艺,还与现代心理学的“箱庭疗法”异曲同工,陶楼承载了东汉时期墓主人的心理需求,将家族安宁富足发展的梦想浓缩在其中。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徐洁解读东汉陶楼与现代心理学“箱庭疗法”。节目截图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疗愈功能?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表示,国内博物馆与遗址公园的参观热潮,已经反映了公众对精神放松的需求。通过欣赏古代文化与艺术品,观众能在审美过程中获得心灵启迪,缓解压力与焦虑。此外,博物馆将个体置于人类发展史的长河中,引导人们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现实问题,从而减少对日常琐事的过度纠结。
“这种时空维度的转换,是博物馆疗愈价值的核心体现。博物馆作为‘第三空间’,可通过艺术实践强化心理疗愈功能,将艺术实践融入日常运营。此外,高校博物馆可通过‘游于艺’等教育项目,引导学生在实物体验中缓解网络时代的社交疏离与心理压力。”刘斌说。
上海大学博物馆学教授潘守永说:“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其实它并不都是辉煌的,过去的人如何面对不幸,是留给今人的生存智慧。文物里凝固的悲欢离合都在告诉我们:人类始终在苦难中寻找希望,这种精神传承本身便具有治愈力量。”
潘守永表示,博物馆是一个平等性、包容性的空间。在这里,人们不必刻意营造身份标签,只要以最本真的状态与文物、与他人、与自己对话。这种温和的社交方式,让观众能对自己的精神和情绪做一点修复。精神疗愈不一定是做“大修理”,日常的“小修复”同样重要,就像电脑缓存积累过多时需要清理释放压力,博物馆正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轻量级的“心灵重启”方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