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康界
5月16日,新冠相关个股异军突起,“新冠药概念”指数大涨2.32%。拓新药业、亨迪药业等个股涨幅超过10%;沉寂已久的“特效药第一股”新华制药更是在当天早盘迅速拉升涨停,单日涌入7.6亿元资金,成为市场焦点。
这一波行情,与近期新冠感染病例的抬头密切相关。广东省疾控中心通报,4月份全省共报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23,188例,较3月份的3,548例激增近2万,环比增幅超过五倍。
与全国情况趋势一致,中国疾控中心5月8日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3月31日至5月4日期间,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7.5%升至16.2%,在11种病原体中排名首位,住院病例阳性率从3.3%增至6.3%,首次超越鼻病毒和流感病毒。
反映至资本市场,新华制药被推上风口浪尖,这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回顾2022年,新华制药因与真实生物签署阿兹夫定(国产新冠口服药)的生产经销协议,股价在11个交易日内狂飙462%,成为当时的“妖股”。
如今,相似的剧情似乎重演:疫情反复→市场联想特效药需求→资金涌入相关个股。但这一次,新华制药的基本面能否支撑资本的热情?
01
注定是短线博弈
随时可能一地鸡毛
先来看此次疫情较之以往有何变化。2025年3月1日至3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56286例,其中重症病例131例、死亡病例7例(为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疫情呈波动上升趋势。2025年第10周至第13周,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小幅升高,分别为3.5%、4.3%、5.1%和6.3%。
这一轮阳性率的上升并非偶然。从时间轴上看,距离上一波感染高峰(2024年7-10月)已过去约10个月,自然感染获得的抗体保护逐渐衰减,形成“免疫洼地”。
查看疾控部门对2023年至今新冠本土病例变异株的监测数据,发现两年半时间中,主导流行的变异株已发生了多次更替。2023年上半年,BA.5.2与BF.7及其亚分支共同流行,到下半年,由XBB、EG.5及其亚分支“接力”。到2024年,JN.1及其亚分支逐渐取代了EG.5的传播优势,接着又被XDV及其亚分支盖过风头,后者的主导地位持续至今。
地域分布特征同样耐人寻味。3月中下旬,北方省份率先出现阳性率攀升,而南方当时仍以流感病毒为主;至4月底,南北地区新冠检出率双双登顶。这种趋同化可能源于清明、五一假期的人员跨区域流动,以及春夏交替期的气候波动。
香港的疫情轨迹也值得一提,污水监测显示XDV变异株占比超过90%,呼吸道样本阳性率从3月中旬的1.71%飙升至5月初的11.42%,创52周新高,且出现未接种疫苗儿童的重症病例。这些信号表明,即便在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免疫空白仍可能成为病毒突破的缺口。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彭劼表示,这一次疫情应该不会持续太久。感染高峰预计在5月下旬前后达到顶点,整体持续6~8周。但最终以疾控部门的权威判断为准。
新冠病毒“卷土重来”,A股方面也很快有了反应。尽管专家判断此轮疫情规模有限,但市场仍押注“特效药需求回升”。尤其在流感样病例中新冠占比提升的背景下,资金倾向于提前布局相关标的,新华制药便是典型例子。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轮炒作注定是短线博弈,随时可能一地鸡毛,风险也显而易见。从资金流向可见,5月16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2亿元,但游资和散户分别净流出1.41亿元和7848万元,显示内部分歧。此外,公司H股常年破净,A/H股价差悬殊,折射出国际投资者对其长期价值的谨慎态度。
抛开短期炒作,新华制药的长期价值仍需回归基本面。新华制药的“新冠光环”始于2022年。作为国内解热镇痛类原料药龙头企业,其布洛芬产能占据全球近40%的份额,并与真实生物合作生产阿兹夫定,一度被视为“抗疫核心资产”。
然而,三年过去,新冠特效药业务并未显著提振公司业绩。2022年,其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7.97%,甚至低于2023年疫情结束后的利润增速(20.75%)。到了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5.33%,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20.99%。业绩疲软的主因是行业价格战——原料药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保市场份额被迫降价,导致毛利率承压。
更值得警惕的是,新华制药与真实生物的合作并未带来持续收益。阿兹夫定的商业化受限于疫情政策调整和竞品冲击,2024年后已鲜少被提及。此次涨停,更多是市场情绪的短期驱动,而非基本面改善的信号。
02
国内首款新冠口服药
迎来最新研究成果
除新华制药外,先声药业的表现也值得一提。截至5月19日收盘,先声药业涨8.37%,报9.45港元,总市值234.96亿港元。
消息面上,近期先声药业的抗新冠创新药先诺欣的同比和环比销量数据均显著上涨。具体来看,4月初销量增长主要来自上海、浙江、北京、江苏等地区;5月初广东地区的销量也开始上升;5月以来整体销售大幅度增长。截至目前,先诺欣已覆盖全国32个省、371个市及3700多家医疗机构。
先诺欣是首个国产3CL靶点的抗新冠病毒药物,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江苏省本土制药企业先声药业合作开发,于2023年1月28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
2023年12月13日,该药物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每盒/疗程价格降至479元,为我国居民抵御新冠常态化流行提供了充足、可及的药物储备。2024年7月8日先诺欣转为常规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常规批准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
近日,国际著名美国微生物学会期刊《抗微生物制剂与化学治疗》发表南京鼓楼医院与先声药业合作研究成果,证实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药物先诺欣(主要成分先诺特韦)对包括Omicron JN.1在内的8种主流变异株具有强效抑制作用,其广谱抗病毒能力与高耐药屏障特性引发全球关注。
从“delta” “奥密克戎”到近期流行的“JN.1”,全球流行毒株自被首次发现以来经历多次突变,从而导致病毒免疫逃逸比例攀升,某些疗法尤其是抗体类药物逐渐失效。国研抗新冠小分子先诺特韦通过精准靶向新冠病毒的3CL蛋白酶发挥作用,该酶是病毒复制必需的关键酶,且具有高度保守性。
研究显示,先诺特韦无论是对早期毒株亦或是目前主流Omicron变异株(BA.1至JN.1等8种)均展现出强效抑制,其中对最新流行株JN.1的半数抑制浓度仅为0.124微摩尔,与已上市进口药物成分奈玛特韦疗效相当。
“3CL蛋白酶高度保守突变率极低,针对此靶点的药物不易因病毒变异失效,相当于扼住了新冠病毒的‘咽喉’。”文章通讯作者之一,先声药业赵晓峰博士解释。团队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同类药物奈玛特韦,先诺特韦对关键耐药突变株E166V的敏感性提升了4倍,显著优于奈玛特韦,同时在其它5种已知3CL蛋白突变体中皆显示出等效或更优活性。
总结:
未来五年,呼吸道传染病的威胁等级不会降低,但人类应对危机的工具箱将愈加丰富。对企业来说,如何在原料药红海中开辟新赛道,如何让创新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才是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的关键。
(转自:新康界)
上一篇:“爨”起生活鲜意 容声冰箱“寻鲜之旅”助力高原菜乡出圈
下一篇:初夏荷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