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警察网
五月,初夏的阳光倾洒在四川成都宽窄巷的青石板路上,勾勒出人潮熙攘的市井画卷。“莫得事,慢慢说。”成都市公安局青羊区分局黄瓦街派出所社区民警刘晓琴在穿街走巷中,总会用带着“北方味”的“川普”和群众聊起家常。
刘晓琴在甘肃出生长大,2009年在青海参军入伍,2020年转业至成都警营,来到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黄瓦街派出所工作。5年时光荏苒,刘晓琴褪下军装换警服,默默扎根基层派出所,奔走烟火市井、情系百姓冷暖,走好走宽“为民路”,成为守护社区平安、群众喜爱信赖的“晓琴警官”。
4月24日,刘晓琴走进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开展法治教育。谭智鑫 摄连闯三道关
“一开始,我连‘摆龙门阵’(成都方言聊天)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办事群众说方言时语速很快,要好一会儿才能明白意思。”刚到派出所工作时,“语言关”成为摆在刘晓琴面前的第一关。
刘晓琴深知,要做好群众工作,就得跟群众“说得上话”。她每天通勤时听方言广播,一有机会就琢磨四川话。从最初的“云里雾里”到后来的“同频共振”,刘晓琴的“川普”不仅流利,更带着亲切的温度。
面对群众的“信任关”,刘晓琴用“铁脚板”给出答案:白天走访群众、看望空巢老人;夜间随访夜市摊主、商铺保安;在15个小区微信群化身“24小时客服”……担任社区民警后,刘晓琴用脚步丈量大街小巷,常态化开展走访宣传,耐心倾听群众需求,用“绣花功夫”织密警民关系网。
在刘晓琴看来,社区民警接触的对象群体广泛,不仅要懂法律知识,还要了解本地生活风俗,知人情明事理懂民俗。为突破“能力关”,刘晓琴向老民警学习、向群众请教,把“用群众的话,说群众的事”融入工作日常。如今的她既能普法宣传、又能调解矛盾纠纷,还能与不同群体畅谈生活。走访时,群众总会远远地打起招呼:“晓琴警官,来了嗦!”
精耕三社区
从四道街社区到宽巷子社区,再到如今的商业街社区,刘晓琴在3个社区工作过。对刘晓琴而言,社区民警不仅要“沉下来”更要“融进去”。
一身警服、一本笔记本、一个公文包,陪着刘晓琴走家串户。矛盾纠纷调解、重点场所整治、流动人口管理……翻开刘晓琴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社区的大事小情,字里行间无声地讲述着她守护平安、服务群众的点点滴滴。
奎星楼街是成都的“网红美食街”,每逢节假日,日均人流量可达2万余人次。为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刘晓琴整合多方资源,广泛联合社区、商家、住户组建“宽窄平安美食联盟”,在2023年3月发动志愿者成立“黄瓦义警”,配合派出所开展街面治安巡逻、安全防范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噪音扰民治理……“黄瓦义警”组建半年后,奎星楼街总警情同比下降约两成,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七成,侵财类警情同比下降约八成,群众、商户、游客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在街巷间不断提升。
“‘黄瓦义警’带动商家做好安全防范,提醒游客看管好随身物品,协助派出所维持街区的治安平稳有序。”刘晓琴介绍,“黄瓦义警”的身影处处可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打造平安社区。
捧着三颗心
细心、耐心、暖心,是刘晓琴恪守的工作理念。
曾经,商业街社区某小区4楼住户因3楼培训学校厕所开窗的臭味影响生活,多次发生纠纷。一扇小小的厕所窗户,楼上要求“必须封”、楼下主张“不能封”,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社区多次介入调解均无果。
来到商业街社区后,刘晓琴转换视角,找准这起纠纷的“症结所在”:不是窗户,而是臭味。很快,她给出了“解决方案”:培训学校每日两次深层清洁,更换大功率换气扇加上使用香氛。这让楼上住户长舒一口气:“再不用忍受臭气,过回了正常生活。”
刘晓琴惦记群众的急难愁盼,暖心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代跑腿”业务,为行动不便的居民代办户籍证明、领取证件等。
商业后街临近小学,住宅区近一半居民家有小学生,楼道院落夜晚常有小学生嬉戏打闹的声响,喜欢清静的老年人对此不满。“傍晚7点至8点之间作为小区自由活动时间,8点以后小区保持安静……”刘晓琴深入了解双方群体的诉求,用耐心化解矛盾纠纷,搭建调解平台、促成小区公约,让邻里关系重归于好。
“街巷有宽窄,为民无止境,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在蓉城的街巷里,刘晓琴用执着与温情,书写着社区民警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