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500平方米竹简长卷的中国馆,于4月13日惊艳大阪世博会时,4月14日,18张安大简展板和安大简《诗经》复制品,正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总部中文日活动中,吸引着各国嘉宾驻足欣赏。中国馆和安大简东西辉映,共同诉说着中华千年历史,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东方文明。
A 最早的版本
竹简,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从《尚书·多士》记载的“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以看出,商代已使用竹简。到战国时,竹简已大量使用。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发掘出土的楚简多达30多批,字形10万字以上,字头6000多字,异体字近2000字。
而2015年入藏于安徽大学的战国竹简,亦属楚简,简称“安大简”。入藏时竹简被泥巴包裹,保存状况原始。经检测,安大简的年代被断定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间。经清洗后,共编号1167个(含残片),其中完整竹简约900支,长度约21.3-48.5厘米,宽0.4-0.8厘米不等。有编绳,每简书27-38字。
“竹简的编绳多是灰色的,但安大简还用了红色编绳。2000多年过去了,这些编绳保存非常完好,尤其是红色编绳,实为罕见。”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燕教授介绍。
竹简潮湿,呈团状,夹杂着淤泥。在剥离、清洗过程中,下手重了,怕把竹简上的文字清洗掉了;下手轻了,又很难洗掉泥巴和枯草。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国教授用竹签、竹夹、毛笔清洗竹简时,形容它是“轻巧的繁重活”。
“安大简”为典型楚系文字,内容主要包括《诗经》、《楚辞》、楚史、孔子语录等。这些珍稀的先秦文献,堪称中国学术史上的重大发现,将对中国古代历史文明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其中,《诗经》现存简93支,存诗57篇,以《国风》为主,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诗经》版本。安大简《仲尼曰》篇记载了25条孔子言论,其中有少量与今本《论语》内容重合,“算最早的文本,或者抄本”。
B 文字的初衷
“‘安大简’《诗经》是最接近成书年代——战国时期的版本,这个抄本有可能抄的是很古老的本子。我们要客观看待它对解释诗的意思有哪些帮助,比如解释是否更准确。”程燕教授说,“从安大简《诗经》的文字可以看出,这些用字更符合当时作诗的初衷。”
如,我们背诵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安大简”记录的是“要翟淑女”。“要”的字形是一个人两手叉腰,根据字形分析,判断是“腰”的初文。“要翟”读为“腰嬥”,意思是细而长的腰身。“要翟淑女”就是指美女,是君子理想的配偶。徐在国教授说:“最开始就是形容女子貌美,后来人们附加了品德方面的含义。这就是安大简的意义,它年代早,文字形式不同,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古诗的含义。”
再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硕鼠”,多认为“硕鼠”是大老鼠,而简本记录为“石鼠”,读为“鼫鼠”,昆虫蝼蛄的意思。
在《仲尼曰》部分,开篇语是“仲尼曰:‘华繁而实厚,天;言多而行不足,人。’”这与后世所传《大戴礼记·曾子疾病》记载的“曾子曰:‘夫华繁而实寡者 , 天也 ; 言多而行寡者 , 人也。’”言者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徐在国教授说,这个从文意上很容易理解,“安大简”的记载更合理,这句话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对他的评价也极高:“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安大简”中记录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一箪食,一勺浆,人不胜其忧,己不胜其乐,吾不如回也。”简文“一勺浆”比“一瓢饮”更讲究,没有“在陋巷”的描述,也许颜回的生存处境并不像后世所说那样清苦,末了一句“吾不如回也”,对比今本的“贤哉回也”,更能表达了孔子对颜回的偏爱。
C 未来的惊喜
竹简存残字,遗风蕴古情。竹简用沉默的文字,构成沉甸甸的历史。“安大简”也正是一截截珍贵的光阴,在精美的楚文字中摇曳生姿。
十年磨一简,今年刚好十年。以黄德宽、徐在国、程燕等人为代表的安大老师,整理研究安大简,用执着与热爱,一点点唤醒竹简中封存的历史记忆,让它们从竹简里走出,并鲜活起来。
程燕教授还记得2015年初接触安大简的那段日子。快过年了,每天早上7点半开始捆简,午饭分两拨吃:要么12点去,要么2点吃。晚饭要到7点,要是活没干完,就是晚上10点也要接着干,因为简不能暴露在空气中,防止氧化,必须泡在水里。捆了一个礼拜,后来发现里面长细菌了,必须拆开重新洗了再捆。这工作枯燥繁琐,也很累,可是每当辨认了一个字,或者看到了一首诗,只有开心了。
目前,“安大简”已有两辑成果面世,即第一辑《诗经》,第二辑有《仲尼曰》和《曹沫之陈》。“接下来要出版的内容,有两篇《楚辞》类文献和一篇申徒狄文献,一共三篇。《楚辞》这些都是很珍贵、之前没见过的版本。”程燕说,“后续研究成果还能再出七到八辑。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楚国历史的部分,这是楚国官修的史书,《史记》里都没有记载。”
据介绍,“安大简”楚史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最为完整系统的楚国官修史书。这批材料对于文献中有关楚史的记载可以起到重要的纠错和补充作用,去除学术界长期未决的疑虑。楚史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开展“安大简”楚史研究,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D 安徽的“楚风”
安徽素有“吴头楚尾”之称,在楚国八百年的历程中,楚人东渐的步伐,带来的不仅是领土的扩张,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民族与文化的融合和传承。
楚国在安徽留下了太多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不仅是在史料和遗存中,甚至已经融入安徽的血脉与文明。安徽是楚晚期都城所在地,李三孤堆墓、蔡侯墓、长丰楚墓、武王墩墓、寿春城等一系列发现和研究,使安徽在楚文化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寿县,每年打卡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人众多。而在寿县不远处,武王墩墓从发掘开始,就备受社会各界强烈关注。4月24日,武王墩墓毫无意外地获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国高等级墓葬,墓主人是楚考烈王“熊元”。武王墩一号墓共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为了解楚国物质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武王墩墓也出土了竹简,它们和安大简一样同属于楚简。“它们都是楚文字,字体一样,书写风格较像,但内容不一样,‘安大简’是古书典籍类,武王墩的竹简是遣策类,是记录陪葬物品清单的。”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李鹏辉副教授介绍。
“武王墩的竹简,是安徽境内首次出土的楚简。”程燕教授说,“‘安大简’上已经辨认出来的字,可以作为武王墩竹简辨识的依据。”“安大简”研究团队人员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总部中文日活动现场进行介绍
4月14日,“安大简”走出国门,来到了联合国。2025年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总部举行,此次活动以“字贯古今画承千载——从战国竹简到当代书画”为主题。竹简临风飒,古意自然流。活动现场,安徽大学共展出18张“安大简”展板和“安大简”《诗经》复制品,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欣赏,他们不仅对“安大简”文字的解读充满好奇,也对中国古人高超的书法艺术称赞不已。安徽大学徐在国教授作了题为《谈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的专题学术讲座。安徽大学还为参加活动的嘉宾准备了别致的安大简文创纪念品,受到各国来宾的青睐。
不仅如此,安徽博物院发布消息,一场阔别九十余载的“鼎”级重逢即将上演——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楚王熊悍鼎首次返乡,与院藏铸客大鼎、楚王匜鼎、鄂君启金节等一批重器共同亮相新展——真可谓鼎鼎大名。
从楚文化博物馆到武王墩,到“安大简”,到熊悍鼎返乡;从淮南到合肥,从天津到安徽,江淮大地,阵阵楚风吹拂,给厚重的安徽文化,增添了一道瑰丽色彩。 据《安徽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