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在沃野千里的敕勒川上,一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为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呼和浩特市紧扣“大产业、大园区”战略,以千亿级乳业为引擎,以草种业创新为助推,串联起百亿级玉米、肉类,十亿级草业、马铃薯、杂粮油料、都市农业等7条产业链。
土左旗毕克齐镇的优然牧业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资料图)在这里,智慧牧场里机器人精准饲喂,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攻克常温益生菌活性难题,饲草自给率突破80%的“青贮玉米+苜蓿+燕麦”三元供给模式扎根田野……
依托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攻关团队还在不断突破。(资料图)一幅科技赋能、生态打底的现代农牧业图景正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擘画乳业核心新版图
北纬40°黄金奶源带上,呼和浩特正以科技之犁深耕乳业沃土,锚定“世界级乳业核心区”目标加速破题。
围绕产销平衡,布局和林格尔县正缘4万头奶牛智慧牧场、托县18万头绿色养殖示范园区等标杆项目,培育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推动“中国牛”基因库迭代升级。
前端饲草产业紧扣“为养而种”,构建165万亩“青贮玉米+苜蓿+燕麦”三元供给体系,优然牧业、蒙草集团饲草产业园加速落地,土左旗优质饲草良种繁育基地突破“草芯片”卡脖子难题,为“中国奶罐”扎牢生态根基。后端加工链依托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两大千亿级引擎,推进奶酪三期、高端乳清脱盐粉智能化生产线等差异化项目,蒙牛乳铁蛋白深加工、AI营养健康平台等创新工程同步发力,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球乳业标杆。
以园区为载体推动“粮头食尾”全链发展
以园区为载体,推动“粮头食尾”全链发展,才能实现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和价值最大化。
如今,呼和浩特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基础不断夯实。截至目前,该市建成农畜产品加工园区6个,入驻企业147家,和林格尔县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土左旗、清水河县、武川县获批自治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
土左旗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在伊利、阿勒坦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覆盖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乳品生产、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发展格局。
依托龙头企业优势,产业园不断创新农民增收模式,建成4个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其他科技研发平台,政策、人才与创新能力成为园区发展动力源。
“下一步,产业园将以标准化饲草、奶牛种养殖基地建设和现代智能化乳业加工基地建设为抓手,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土左旗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冷链物流打通供应链“最后一公里”
“项目建成后,我们将利用自身供应链优势及管理经验,为区域提供肉类、水产等全品类食品供应链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一级农批市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食材价格和流通成本。”5月16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明品福国际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负责人表示。
明品福的“超低温锁鲜技术”、武川县的“中央厨房”、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多温区冷库”……冷链物流项目的建设是呼和浩特向现代化物流迈进的重要一步,更是守护百姓“菜篮子”的重要抓手。
攻坚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全国乳业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已汇聚120家成员单位、10余位院士及超5000人的全产业链科研队伍。
中心攻克益生菌常温存活率提升1000万倍、苜蓿草蛋白含量达21%等国际领先技术,为乳业全链条注入“硬核科技力”。
草种业领域,呼和浩特以“一粒种”撬动“一片草”,建设内蒙古北方抗性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乡土种质资源库,推动草种、生态修复等科技成果转化成功。
呼和浩特市科研团队成功突破了紫花苜蓿的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地培育出抗低残留耐草甘膦紫花苜蓿新品种,着力突破草种“卡脖子”难题。
“我们从草地和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入手,研发出‘适地适菌’的合成菌群菌肥。”蒙草集团牧草育种研究院院长张跃华介绍。
呼和浩特积极组织“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在奶牛粪污资源化高效利用、盐碱地改良等方面开展重点关键技术攻关,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国内知名高校专家教授团队交流平台,促成产研合作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链式招商擦亮“蒙字号”金名片
农畜产业招商以“链式思维”精准发力,呼和浩特市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重点围绕战略国企、实力民企、知名外企,强化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小分队招商、政企协同招商、商协会招商。
依托京蒙协作机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展销,让“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四张名片享誉首都。
同步借力进博会、绿博会等国际平台,推动伊利、草原红太阳、阴山莜麦等品牌与美团、京东等渠道商深度对接,以“蒙字号”金字招牌打开国内外市场新天地。
2024年11月,第七届进博会上,伊利携大洋洲乳业参展,带来多款优质产品。
伊利集团副总裁徐克受邀参加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办的第十七届“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他在发言时说:“伊利将国际化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不断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加速奶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回馈消费者。”
近年来,呼和浩特不断提高本地农产品知名度,推动本地优质产品“走出去”,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打响擦亮农产品品牌。
2025年,呼和浩特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前景光明。
111个重点项目蓄势待发,257亿元投资注入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的增长蓝图清晰可触。
从全球领先的5G乳业基地到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从宠物疫苗蓝海到数智化牧场转型,这座“世界乳业科技之都”正以新质生产力为笔,书写着“中国奶罐”呼和浩特版的崭新篇章。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郑学良
实习生:云艳芳 贾璐 杨承昊
新闻编辑: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