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片过去与今天重叠的时空,是记忆的有形载体。
一件件器物,从它生活的旧时光里走来,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亦是生动鲜活的人间。
柴米油盐,诗酒花茶。透过它们,我们依稀能寻见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源泉,亦能窥寻文明交融互鉴的印记。
时 · 光
灯,是今天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但在远古时期,没有灯,甚至没有火,黑夜漫漫无边。
距今约243万年前,西侯度遗址(今山西运城)的先民点燃了第一簇火焰,照亮了暗夜与文明。
而后,历经漫长的探索,我国最早的灯具“豆形灯”出现了——
[战国] 勾连云纹玉灯(故宫博物院)
汉代,制灯技艺虽未普及但渐渐成熟,匠人在照明功能的基础上,设计出富有环保理念的“釭灯”。
釭灯设有导烟管,灯火点燃,烟尘经导烟管被导入灯腹,腹中有清水将烟尘溶解,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湖北省博物馆的长信宫灯、南京博物院的错银铜牛灯,都是其中代表。
[西汉] 长信宫灯(湖北省博物馆)
[东汉] 错银铜牛灯(南京博物院)
南北朝以后,灯具从宫廷向全社会普及。发展至隋唐,元宵灯会已初具规模。到了宋朝,夜市熙攘繁华,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店家和今天一样亮起广告灯箱揽客。明清时期,秦淮灯会、豫园灯会、自贡灯会等已走向成熟,光耀古今。辉煌的灯火,将夜晚燃烧得越发精彩。
宴 · 乐
徐州博物馆内,一场西汉宴席,正在夜幕下热闹“举行”。
席间,舞者跳着当时流行的翘袖折腰舞,有人单臂举起、长袖垂落半遮面,有人双袖起舞、身姿呈优美的“S”形。身后,乐手们正在奏乐,有人抚瑟、有人击磬、有人吹奏,一派歌舞升平。
[西汉] 乐舞俑(徐州博物馆)
酒,亦是宴席上难以或缺的“气氛组”。镇江博物馆,有一樽用来行酒令的唐代酒筹筒,底座是一只金龟,驮着的长筒装有50根酒令筹,每根刻有一句行酒令辞: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客五分”(朋友来了,大家都高兴,贵客喝半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请人伴十分”(请朋友陪饮一杯)
……
[唐] 银鎏金龟负论语玉烛酒筹筒与酒筹(镇江博物馆)
宴席上,无论官位多高、辈份多大,都要遵守酒令规则,或饮或罚,热闹中不失秩序。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烦忧。”
美酒刺激着诗兴,人们举杯抒怀,诗酒风流,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盛唐的月光。
诗 · 画
文人有烈酒,亦有清茶。明代,江南文风鼎盛,大批文人栖居在明山秀水间,以诗文书画交友。茶会,是必不可少的社交活动。
文徵明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在《惠山茶会图》中,他描绘了自己与朋友在无锡惠山的聚会场景——
[明]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卷局部(上海博物馆)
画中,松林翠柏掩映着一座茅草亭,参加聚会的朋友,有人在亭里围井而坐、有人在林间散步闲聊、有人则观看童子煮茶,茶烟袅袅,时光悠然。
绿荫草堂,出现在文徵明的多幅作品中。文徵明的另一幅作品《林榭煎茶图》上,童子在廊下烹茶,主人在屋内等候朋友。对岸,有人正拄杖前行,像是来赴约的友人,亦是清雅生活的日常写照。一年春天,文徵明卧病,友人前来看望,并相赠了两三种从虎丘带来的雨前茶。文徵明于病中品尝,创作了《茶事图》,并在画上留下了十首茶诗。画中的草堂、松木,也见证了文人雅集中的君子友谊。
[明] 文徵明《林榭煎茶图》卷局部(天津博物馆)
诗酒花茶,琴棋书画,有一方青砖黛瓦的小院,有一群相知对饮的朋友,是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生活美学。
家 · 国
瓦当,位于传统建筑的屋檐最前端,多呈圆形。不大的面积上,雕着精美的纹饰。
我国传统建筑多为木质,受日晒雨淋易被腐坏。因此,先民用瓦片覆盖屋顶,再用瓦当固定在屋檐外侧,防止雨水渗透,阻挡瓦片滑落,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不起眼的它们,默默守护着檐下无数人家。
瓦当源于3000年前的西周,最初黄土一片、素面朝天。
汉代,人们把“长乐未央”“益延寿”等吉祥话刻在瓦当上,祈求喜乐富贵、家国安泰。
[汉]“长乐未央”瓦当(西安瓦当艺术博物馆)
六朝时期,出现了酷似人脸的人面纹瓦当,表情或喜、或怒、或哀,相传是为镇邪避灾、护佑宅院。
[六朝] 人面纹瓦当(南京六朝博物馆)
千百年风雨中,瓦当守护着一座座小家的屋檐,凝刻着一个个朝代的背影。
嫁 · 娶
据传从周代起,想组成一个小家,新人从提亲到婚礼,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共六道程序,统称“六礼”。
新娘的嫁妆称作“奁(lián)产”,不仅有衣服、首饰、器皿、床帐等日用品,家底殷实的娘家,还会陪嫁田产、房产、园林等不动产。
“妆奁”是古代女子的梳妆盒,因是闺阁必备,所以成为嫁妆的代指。早在西周,便出现了青铜制的脂粉小盒。汉代改为木质,容量升级,并在大盒中套装小盒,寓意多子多福。
[西汉] 漆绘双层九子奁(湖南省博物院)
宋朝,妆奁的精美程度更上一层楼。常州博物馆,珍藏着一匣南宋的国宝级妆奁:
妆奁分三层,出土时盛满菱花镜、木梳、粉盒等主人爱用的美妆小物。盒身通体朱漆,用金粉戗刻牡丹、莲花、山茶、梅花等四季花草。
[南宋] 朱漆戗金菱花式人物花卉纹奁(常州博物馆)
盒盖上,绘有仕女在园林散步的小景;盒盖内侧还标有“品牌标识”:温州新河金念五郎。产地“温州新河”,即今天的温州信河街。
产自温州的梳妆盒,如何远道而来在常州出土?
川流不息的江河藏着答案。
江 · 河
[元明] 龙泉窑瓷片堆积遗址(中国漕运博物馆)
这些破碎的瓷器,大多是当时的日用品。它们出土于淮安,却是产自浙江龙泉窑的“外地瓷”。
淮安,自古以来都是南北行客的“换乘”之地。京杭大运河途经淮安时,淮水湍急,险象环生,且运河北段经常淤塞,北上的人们往往在此舍舟登陆,南北货物亦在此中转,包括龙泉瓷在内的无数商品沿河“漂”来。商贾如织、舟楫如梭,带来了繁盛的贸易。
从淮安顺流而下,很快便到了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此掘下了运河第一凿。
唐代,扬州凭运河的交通优势,成为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更是国际港口城市,天南海北的商品在此中转或出港。千百年后,人们在没有一座瓷窑的扬州唐城遗址中,挖掘出了不同纹样、不同形态、不同制作工艺的瓷器,它们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窑口。
[唐] 西亚绿釉陶壶(扬州博物馆)
这件出土于扬州的西亚绿釉陶器,在唐代畅销全国,是中华民族同西亚地区通过海路进行友好往来的实物见证。
来自海外的琳琅商品在扬州的古渡旁靠岸,我们的珍宝亦乘船驶向异国他乡。1998年,一艘唐代古沉船在印尼海域被发现,近6万件文物重见天日,大部分是长沙窑、邢窑、越窑的瓷器。经研究,船只很可能是从扬州出港,途经东南亚,计划驶往中东波斯湾地区。
繁盛的商贸往来,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鉴。
中国人会给儿子取名“波斯”,唐代时期的胡人也会冠以中国的姓氏“李”。在鉴真东渡等家喻户晓的故事以外,民间交流的动人篇章亦镌刻在博物馆的古老墓志上。
[唐] 卫氏夫人墓志(扬州博物馆)
[唐] 波斯人李摩呼禄墓志(扬州博物馆)
时光如江河一往无前,但在博物馆停下脚步,回望古今的交叠、中外的融汇。
博物馆置身于时光之中,背后是过往,面前是今朝。
愿古老的文明亦如江河,润泽寻常的生活,奔向远方的世界。
【责任编辑: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