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杨凯 报道
中国金属学会供图
为推动我国钢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13日—15日,由中国金属学会、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二届(2025)钢铁工业数字化发展高端论坛在山东日照召开。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江苏省镔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了此次会议。会上,围绕“数字化转型赋能钢铁变革”这一主题,300余名来自行业知名专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典型企业的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2025全国第三十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CAAC2025)”“2025年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电气及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学术会议”“第七届冶金人工智能论坛”也于同期举行。
图为会议现场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致开幕辞。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志,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郝晓东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冶金部副部长殷瑞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柴天佑,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分别做大会报告。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张少明;镔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滔;中国金属学会冶金人工智能分会秘书长,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主任、教授杨健等出席会议。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自动化分会秘书长、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孙彦广,中国自动化学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殿华,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自动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彭开香分别主持上午、下午的会议。
图为张晓刚张晓刚在欢迎辞中强调,标准是数字世界的规则制定者,谁掌握了标准制定权,谁就掌握了AI发展的主动权。中国钢铁行业要加强标准引领,构建钢铁数字化转型新生态.。重点实施"标准筑基"工程,破解技术落地难题;实施"绿色标准"工程,引领全球低碳转型;实施"生态协同"工程,完善转型支撑体系。
张晓刚呼吁企业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在行业治理中的应用;二是数据采集与治理能力的提升;三是数据认知水平的深化。他建议行业同仁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开展竞合,共同构建中国钢铁工业的AI生态系统。张晓刚认为,钢铁AI发展要遵从三大转型方向:首先是思维方式的革新,要以全新视角推动科技创新;其次是组织创新模式的转变,需要跨领域专家协同研发;第三是行为方式的变革,要依托新质生产力,最大化发挥智能化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图为李志李志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答题,企业可通过数字化转型重塑生产体系、优化运营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系统性突破。李志表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数据要素的价值,要通过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赋能,实现信息技术与领域知识的全面融合。要构建钢铁行业数字生态圈,他建议相关企业可以在标准共建共享以及成果交流转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协同创新,形成开放融合、携手共赢的良好生态。
图为郝晓东郝晓东在致辞中指出,中国钢研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服务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大局,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钢铁制造流程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体化计划调度、能源生产协同调配、全流程质量管控三大核心产品,正在形成以冶金流程优化大模型、冶金流程感知大模型为代表的、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钢铁大模型技术群。当前和未来,中国钢研着力打造四大技术集群,将继续以开放之姿、奋进之态,携手行业各方,共同建立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智能体系,加快推动我国钢铁产业实现由大向强的战略跨越。
在大会报告环节,4位院士围绕钢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给与会者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图为殷瑞钰殷瑞钰以视频的方式,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制造流程与数字物理融合系统——一种关于钢厂流程智能化的思索进路》的报告。在报告中,殷瑞钰表示,钢厂智能化包括全制造过程运行的本质智能化和供应、服务系统相关的外延性的经营服务智能化,其实质是要构建一个数字物理融合系统,并以“一流两链”(生产制造流程、供应链、服务链)为目标框架的全流程多目标智能化。数字物理融合系统的构建,需要从数字系统一侧和物理系统一侧相向而行,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物理系统的结构要使数字信息易于导入,数字系统一侧需要适应物理系统整体运行的特征,有效地实现系统整体的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
图为柴天佑柴天佑做了题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工业智能化》的报告。在报告中,柴天佑分析了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以及工业企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业智能系统的内涵和实现工业智能系统面临的挑战难题。柴天佑通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复杂工业过程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工业智能系统的应用案例,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解决工业智能系统的挑战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图为王国栋王国栋做了题为《生成式AI助力建设SEII系统 夯实钢铁行业中国式现代化数字底座》的报告。他表示,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钢铁行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时代的前沿技术,为钢铁行业突破传统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报告深入剖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现状、技术支撑、实际成效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全面呈现了这一技术融合为钢铁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图为桂卫华桂卫华做了题为《人工智能与有色冶金垂域大模型》的报告。他表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大模型正加速融入工业领域。报告首先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带来的变革,同时,桂卫华聚焦ChatGPT应用大模型和DeepSeek技术创新,阐述了大模型在工业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图为田志凌主持会议图为孙彦广主持会议图为大模型发布会上,中国钢研隆重发布了国内首个行业智能感知大模型——“冶金流程感知大模型”。该模型突破了数据样本完善、数据基座建设、知识工程与AI工具构建四项关键核心技术,孵化面向冶金行业各项专业任务的垂域大模型矩阵,支撑金相智能分析、钢材表面质量检测分析与溯因、全流程跨域纯视觉物料跟踪、工况模式深度挖掘、生产过程软测量五大高难度业务场景,构建“AI+钢铁”的新质生产力范式,为冶金行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解决方案,助力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图为于目奎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目奎做了题为《全面数字化+深度智能化 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以首个基于原厂升级的企业镔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绿地钢厂永锋临沂临港钢铁基地等企业为例,阐述了数字化、智能化在企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表示,进行数字化转型要统一认识,做好统一架构,做好大数据管理,将生产业务与企业经营效益紧密相关,因地制宜做好集控。
图为林滔在14日下午的会上,多位来自首钢集团、鞍钢股份、中信泰富特钢、南钢股份、中国钢研、宝信软件、上海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百度等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10余位特邀嘉宾,就近年来钢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所取得的突出进展、热点难点及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图为张殿华主持会议图为彭开香主持会议在15日的钢铁行业和有色行业分论坛上,共有14位来自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校专家学者就数字化、智能化在钢铁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和先进经验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图为梁琼会上,下一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承办单位——和利时科技集团的冶金建材行业部总经理梁琼介绍了下届大会的承办方案。
图为黄江云钢铁行业分论坛上,镔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信息部负责人黄江云介绍了镔钢集团独具特色的管运体系,以及“基于原厂改造的全流程智慧钢厂”的建设经验。据介绍,镔钢集团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的纵向穿透式管理,配套月度复盘、绩效对话等闭环管理工具,确保战略落地。创新打造"供产销质运一体化大制程",以财务为核心枢纽,搭建起涵盖周市研分析、周配矿、周排产、日定价等一系列决策机制,实现了生产节奏优化、跨工序协同和成本精准管控。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受邀到镔钢集团参观,深入了解镔钢集团以精益管理与智慧制造为抓手,通过产品转型、组织变革、降本增效专项,借助数字化赋能,突破困境,实现效益逆势上扬的经验,并与镔钢集团的相关人员在现场开展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图为参观现场(记者 杨凯 摄)(转自:中国钢铁新闻网)
Hehson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