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从哪里来?复旦精神又从何而来?
120年前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高等学府复旦大学即将迎来自己的生日。作为复旦大学校区发源地、复旦精神溯源地的“复旦源”今天启幕。
“复旦源”位于复旦邯郸校区,以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成果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一源六馆”今天正式开放。其中,校史馆新馆以“自立自强、卓越有趣”为主线,通过照片、录音、视频、模型、文物等丰富的历史档案和多样化的展陈形式,展现120年来复旦人教育救国、开拓创新、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
校史馆有几件“镇馆之宝”——
■“五四上海第一钟”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风潮席卷全国。5月6日,复旦大学教师、《民国日报》总编辑邵力子接到北京专电后,立即向复旦师生传达消息并与校方负责人共同指导学生,联络上海各大中学校,发起罢课、罢市等爱国行动,成为引领时代的重要力量。当时,复旦师生敲响这口1916年末铸成的校钟,回荡的钟声唤醒了校园,拉开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序幕,将它推向新的高潮。
■ 存世最早的复旦文凭 这是宣统元年(1909)颁发的复旦公学卒业文凭。它以黄色为基调,“复旦公学”四字分别位于四角,四边缀有双龙戏珠图案。上面印有“慈禧太后谕”及各门课程成绩和总平均分,左下角盖有当时复旦公学监督高梦旦(高凤谦)、教务长李登辉的私印。复旦在吴淞办学6年多共颁发了57张卒业文凭。这张文凭的主人是复旦公学第二届毕业的张彝。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前夕,张彝的孙子、复旦大学校友、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把它捐赠给母校,成为复旦教育传承的百年佳话。
■ 毛泽东题写的校名手迹 宣纸上,行草“復旦大學”四字纵逸奔放、一气呵成,这是1951年毛泽东主席给复旦大学题写的校名手迹。1950年11月,教育部通知校名取消原来“国立”称谓,学校需更换1946年于右任题写的“國立復旦大學”校匾。时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的陈望道,代表全校师生致信毛主席恳请为学校题写新校名。1951年,陈望道赴京和张志让商定,烦请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吴溉之再次向毛主席转呈题字请求。很快,张收到毛主席的亲笔信函,内附没有落款的题字——“復旦大學”,写在一张27.5×13.9厘米的宣纸上。1952年,复旦首次将题字制成竖排牌匾悬挂于学校正门,1965年校庆时,匾额调整为横排样式,沿用至今。
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史料,蕴含着复旦风华正茂的文化基因,见证着复旦人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的奋斗历程,激励着复旦人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