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数据显示,上海持证听障残疾人有近9万人。为了让这些特殊群体就医更加便捷,上海已有八家医院开设了“助聋门诊”。在普陀区人民医院,每个周三下午开设的助聋门诊已经持续了六年的时间,特殊的无声对话,为聋人患者畅通了就医路。
“在家里就是这个状况,包括穿衣服、穿鞋子都不行。”黄阿姨是位聋哑人,她正在手语翻译志愿者的帮助下,向普陀区人民医院中医科的医生咨询腰痛的毛病。
每周三,普陀区人民医院里,这样特殊的就医服务已经成为常态。
助聋门诊手语翻译老师边海桢快速将病人自述的症状转化为医生的诊疗语言:“腰痛一个多月,弯腰困难,伴有酸麻感,术后恢复期无慢性病史……”
上海的持证听障残疾人约有近9万人,光普陀区就有5000多人,聋哑人同样也有就医需求,当他们去到医院时,沟通成了最大的难题。“她会有一些肢体的动作,但是我很难理解她的这个意思。”中医科刘晓燕医生回忆起初诊场景仍觉无奈。妇产科蒋漪桦医生更遭遇过“说了十句却触不到痛点”的沟通窘境。
为了打破这种困境,2018年,普陀区人民医院在区残联的协助下,开设了助聋门诊,每周三下午开诊,很多人慕名而来。诊室外,从静安、桃浦到绍兴、福建的口碑辐射清晰可见。手语翻译边海桢在候诊区快速解码患者的手势。她告诉记者,很多聋人跨区转三趟公交赶来,就为周三助聋门诊。
边海桢和边海芳兄妹俩,从普陀区人民医院成立"助聋门诊"以来,就是这里的专职手语翻译。兄妹俩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以前他们经常陪父母去看病,深知聋哑人看病的不易。“初次接触时,那种慌张不安的眼神太熟悉了。”专职手语翻译边氏兄妹深有体会。“医生想要知道你这个刺痛哪里来的?要做造影检查。”
做志愿者时间久了,兄妹俩甚至对一些医疗手段,开创了自己的手语表达。诊室里,“这是CT,核磁共振要这样表达。”这些独创手势经过数百次验证,如今通过形象化演绎,连复杂检查都能精准传达。“舒服点了吗?”医生轻声询问,边海桢同步转译手势。“好一点了,谢谢你。”这里的手语翻译,获得了聋人们的交口称赞。
如今,普陀区人民医院已经建立起了三个层次的助聋团队,有专业手语翻译老师、和20多名志愿者,还有些医护人员也学会了基础的手语。志愿者张凤珠每周三雷打不动到岗:“服务一个病人就很欣慰,毕竟我也能发光。”“过去是我们单方面输出,现在是双向奔赴。”医院妇产科医生蒋漪桦看着患者用手语流畅描述病情,感慨万千。
普陀聋协主席朱德春见证着改变:“从前小病硬扛、大病延误,现在终于敢放心看病了。”
六年来,每周三下午的这个门诊,从一开始只有几个聋人患者到如今每次二三十个、最多五十多个患者就诊,助聋门诊帮到了很多人,而他们服务的外延还在不断扩大。普陀区人民医院宣传(文明)科科长兼社工部主任徐静娟透露,他们医院已有住院听障患者通过视频翻译系统完成术前沟通。能够为这些特殊的群体带去更加多的温暖,志愿者的服务将变得更有意义。
我们也期待,助聋门诊的模式会在更多医院推广,让聋人患者的就医需求被看到被回应,让他们的“无声世界”被更多人听见和理解,是这座城市的温度,也是担当。
看看新闻记者: 刘桂强
编辑: 朱玲敏,张予洋
责编: 徐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