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中国法院博物馆的雕花窗棂,在青砖地面投下斑驳光影。5月13日,中国法院博物馆迎来40名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的“法治探秘者”。拾级而上,在“溯源法脉长河 传承法治火种”主题活动中,青少年们化身“司法小侦探”,在古今交融的场景中解码中华法治文明,让法律从书本走向鲜活的成长体验。
推开时空之门:从尧舜禹到新时代的千年对话
“这只独角神兽叫獬廌,能辨是非曲直!”讲解员的手拂过展板。同学们转过身,一边观察着青铜器,一边听着讲解员的讲解,青铜器的纹路仿佛活了过来。一名学生立刻凑近:“那古代法官是不是带着它上班?”
听着讲解员讲述中华司法文化的历史进程,学生们围着展板,认真聆听皋陶制刑的传说,时不时拿起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做着笔记。
同学们跟着讲解员步入“人民审判历程展”展厅,一个马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这是华北人民法院在河北平山使用过的马灯。”讲解员指向那件展品,“华北人民法院仅存在了13个月,但却为最高人民法院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展台,最高人民法院第一任院长沈钧儒同志使用过的沙发、最高人民法院第二任院长董必武同志使用过的办公桌并列陈列,仿佛诉说着新中国法治初创时期的故事。
趣味答题大挑战:当文物遇到法律题
随着参观的结束,同学们来到了互动区,一张张制作精美的答题卡和贴画分发到了他们手中。经过十五分钟的头脑风暴,讲解员开始了提问和讲解。
“国际博物馆日是哪天?”“5月18日!”
第一个问题刚抛出,40只手臂立刻举成一片“树林”。但接下来的“图片大搜查”环节,却让大家犯了难——
“古代县衙公堂是选雕花木桌那张,还是挂着‘明镜高悬’匾额的?”“会审公廨怎么像外滩的老洋房?”同学们盯着答题贴纸,用笔尖指着答题贴纸上的三幅图,在“惊堂木”“庭审第一槌”“法槌”等图片中仔细比对,时而小声交流,时而托腮沉思。
最“烧脑”的还要数马锡五审判方式题。“深入农村、就地审判……第三个特点是什么?”一位男生咬着笔杆苦思:“群众参与!刚才参观时看到老照片里,法官在打谷场上审案子,老百姓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讲解员笑着点头:“没错,这就叫‘走群众路线’,现在的车载便民法庭也是这种精神的延续。”而当被问到“新中国第一部法律”时,全场异口同声:“《婚姻法》!”
在开放式问题中,同学们的回答充满了深度与温情:“希望人人都能知法守法,期待有更多‘法官妈妈’‘法官爸爸’的出现”“法官能够维护公平,是一个非常光荣的职业”“在博物馆参观时,我看到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保护我们权利的坚强后盾”“法律是充满温度的,有人情味的,甚至可以说是有魅力的”。
活动尾声,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大家送上法槌铅笔和文创笔记本:“这可不是普通铅笔,这是‘正义小勋章’,希望你们用它书写法治的未来。”
火种传递:纸飞机载着法治梦想起飞
伴随着欢声笑语,司法广场上40只彩色纸飞机腾空而起。每只飞机都承载着少年们的心愿:“愿执起法槌敲响公平”“学生欺凌零容忍”……
“看到孩子们在‘法律古籍珍本展’前停留那么久,我突然明白——”带队的老师望着空中划过的纸飞机说道,“法治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种。当他们亲手触摸过古代判决书,听见过法槌的回响,法律就会变成血脉里的温度。”
阳光为中国法院博物馆的展牌镀上金边,那抹亮色正映在“快速变化中的博物馆未来”的世界博物馆日宣传海报上,仿佛是今天这场穿越之旅的最佳注脚——从青铜器到智慧法庭,从惊堂木到数字审判,法治的长河始终奔涌向前,而少年们,正是下一段航程的掌舵人。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