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从“隐秘角落”到“文明地标”
——感受复兴区“公厕革新”所带来的城市温度
“五一”假期,来邯游玩的许多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照片和感受:复兴区公厕空间简洁雅致不失设计感,设施细节处体现人性化,洗手或停留时,还能从音响里听到“胡服骑射”“毛遂自荐”等成语故事。这种藏在公厕里的“城市声音名片”成为他们口中的“城市惊喜”。
小厕所蕴含大民生。近几年,复兴区对“隐秘角落”进行价值重构,推动公厕从“能用”跨越至“好用”“智能用”,实现了建、管、护一体化发展。全区72个公厕点位串联成网,不仅以简洁设计与智能设施成为市民游客的“便民驿站”,更以环保理念与科技细节,勾勒出城市文明与民生温度的全新图景。
从异味困扰到清新体验——
一场空间品质的深度升级
在复兴区,无论是繁华商圈还是街角巷陌,每个公厕都是窗明几净、空气清新,智能感应设备精准运行,舒缓音乐流淌其间。而这背后,是该区以“除臭革命”为切入口,推动公厕从“基础功能”向“品质体验”跨越的民生实践。
治理传统公厕“异味重、难维持”顽疾,复兴区创新推出“源头控制+立体净化”的“冲、封、排”组合拳:采用智能感应冲水系统、深层水封共生地漏技术阻断浊气上返;无动力风帽与智能排气扇实现空气24小时循环置换;抗菌防污板材、隐藏式排水槽、提供降解水溶性卫生纸等设施的选用,从源头杜绝细菌滋生,同时全域配备无接触感应设备,实现“如厕不接触、清洁零死角”。
这套“除臭组合拳”让复兴区公厕彻底摆脱“异味标签”。复兴区城管局副科级干部郭艳伟介绍:“从规划选址开始,我们就充分考虑周边居民和游客需求,尽可能做到布局合理。在改造过程中,除臭只是一方面,公厕还统一加装智能感应设备、优化无障碍设施、配备第三卫生间、引入扫码取纸等创新服务,给大家提供更舒适、便利的体验。”
以前进大街前进广场智能公厕为例:即便在旅游旺季日均人流量超千人的情况下,室内仍难寻异味,智能引导屏实时显示蹲位状态,扫码取纸装置避免资源浪费,第三卫生间内的婴儿护理台、无障碍扶手等细节设计,更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城市温度。
从“避之不及”到“舒适便捷”,复兴区的“厕所革命”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通过将“除臭”与“智能化”“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同步推进,全区72座公厕已成为兼具实用功能与文明展示属性的“城市驿站”。
从基础服务到人性关怀——
毫米级的细节突破
复兴区以“第三卫生间全覆盖”为目标,在公厕改造中用“毫米级标准”雕琢,展示了该区公厕“人性化革命”的生动细节。
亲子关怀做到“触手可及”:亲子隔间内的可折叠婴儿护理台展开后长80厘米,恰好容纳0—3岁婴幼儿平躺;墙面嵌入的折叠式儿童安全座椅距地面45厘米,凳面采用防滑设计,父母可将孩子固定在一臂长可控范围内,实现“如厕不脱手”的安心看护。
适老安全做到“精准支撑”:适老隔间低位扶手高度降低100毫米,采用防滑材质;洗手池旁可折叠助力扶手承重达120公斤,为老年人提供稳定支撑。
针对旅游旺季“找厕难”,全区公厕外墙统一设置智能导厕二维码。游客只需扫码,即可进入“复兴公厕电子地图”,实时查看附近公厕点位分布、蹲位使用情况,并一键导航直达。“带老人孩子出门最怕绕路,扫码就能规划路线,太省心了!”一位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道。这一功能不仅解决了“找厕焦虑”,还联动标注了周边停车场、旅游咨询点等配套设施,成为游客手中的“出行小助手”。
“五一”假期,这些细节通过社交平台形成“温暖涟漪”:有家长提到“婴儿护理台和折叠凳的组合设计,让带娃如厕从‘手忙脚乱’变成‘轻松有序’”;有子女感慨“公厕扶手的稳固性给老人带来安全感,现在父亲敢独自使用公厕了”。而扫码导厕功能更收获高频点赞:“地图更新快、定位准,对人生地不熟的游客太友好了。”一位独自带双胞胎的妈妈留言:“第三卫生间的细节和扫码导厕的便捷,让我第一次敢带孩子远行,这些‘看得见的便利’比风景更治愈。”
从“能用”到“暖心用”,复兴区的公厕改造,本质是用毫米级精度回应“人的需求”——为儿童构建安全看护场景,为老人打造无障碍空间,为游客提供智慧化服务。如今,散布城市的座座公厕如同“温暖驿站”,用可感知的匠心,丈量着城市从“基础服务”迈向“人性关怀”的文明刻度。
从幕后劳作到体面守护——
管理间里的温暖重塑
清晨六点,宿海平夫妻俩已在千米竹林东公厕忙碌。管理间的桌子上,放着景区送来的绿豆汤;墙上的“五一保障排班表”显示,他们每天轮流在岗16小时,严格落实了“一客一保洁”制度,确保“随脏随扫”。“节假日游客多,我们累点没啥,就怕人家玩得不尽兴。”宿海平擦着汗说,妻子递来的保温杯里,泡着热腾腾的菊花茶。
说起管理间的变化,宿海平眼神亮了起来:“区里给每个公厕配备管理间,里面有空调、沙发、热水壶,中午能坐下来吃口热乎饭,换洗衣物也有干净柜子收着。”他打开储物柜,里面降压药、毛巾、搪瓷饭盒摆放得整整齐齐。“你看,这充电插座多方便,电动车再也不怕半路没电了。区里还给配了20多种工具,连拾垃圾都不用徒手捡——咱保洁员也干得像样儿、有尊严。放在以前,这哪敢想啊?”
据了解,在复兴区,“以员工为中心”的暖心举措不仅仅是为公厕保洁员配备专属空间,区里还优先为保洁员安排步行或短途骑行可达的岗位,缩短通勤时间,让他们能更从容地投入工作。同时,推行“家人双岗”搭档模式,鼓励“夫妻岗”“母女岗”等组合,既让保洁员在工作中相互照应,又从根本上保障交接班时的保洁质量,减少推诿扯皮。“骑电动车眨眼就到,照顾家里老人也方便。”宿海平笑着说。
据统计,“五一”假期,全区保洁员累计拾金不昧37起,帮助游客寻回走失儿童5人。在前进广场公厕,一位游客留下感谢信:“保洁师傅帮我找回了手机,他说‘出门在外都不容易’,这句话比景点更让我难忘。”
从“设施升级”到“人心凝聚”,复兴区用独立管理间的专属设计,让保洁员的工作场景从“将就”走向“讲究”。
从功能设施到文旅亮点——
隐秘角落的价值重构
“五一”假期,复兴区公厕的出圈,源于对公共空间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巧妙融合。”复兴区城管局设备基建科负责人刘振璞介绍称,公厕是城市服务的“微缩窗口”,复兴区希望通过细节设计,让游客在使用过程中自然感受到邯郸的文化特质。
记者在前进广场公厕看到,通透的玻璃顶与低窗构建开放感,智能光控镜面随光线自动调节亮度,而隐藏式音响系统循环播放的“成语之都”主题音频,以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邯郸作为成语典故之乡的独特地位。
来自天津的游客李先生表示:“本想进来洗个手,结果被这段介绍吸引,没想到在公厕里也能‘涨知识’。以前对邯郸的印象只停留在课本,现在听到这些熟悉的成语和城市关联起来,突然觉得很亲切。”
保洁员王润娥留意到,许多游客离开时会不自觉地和同伴交流刚听到的邯郸成语文化。“有时候听见游客说‘原来有那么多的成语典故都出自于邯郸’,这让我这个本地人都觉得挺自豪的。”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公厕内墙壁上的意见簿已不再是传统的“提意见”载体,而成为市民游客表达认可的“暖心留言本”。翻开内页,好评比比皆是。“在这样的公厕里,我看到的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一座城市对人的尊重。”这种尊重,让邯郸在游客心中不再是“路过的站点”,而是“想深入了解的目的地”。
记者手记:从复兴区公厕的洁净舒适,到保洁员对自己岗位的珍惜和热爱,再到公厕意见簿上满是赞誉的文字,记者切实感受到游客和百姓心中最真实的幸福,感受到一座城市在民生投入上的极致用心,它收获的不仅是游客的点赞,更是一种民心的认同。
厕所是展示一座城市形象的特殊窗口,体现着一座城市文明细节。把“隐秘角落”办成“文明地标”,复兴区的“公厕革新”早已超越空间改造的范畴。它是城市更新的“神经末梢”,是旅游发展的“细节竞争力”,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生动的注脚。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丽薇 崔桂敏/文 通讯员 聂长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