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姜桥制氢工厂,纯度达99.99%的高纯度氢源源不断产生;全国首个岩洞储氢技术科研中试项目,让废弃矿山变身为“氢能仓库”;首批12辆新型公交车用上“大冶产”氢气,行驶在大冶街头……近年来,湖北省大冶市积极构建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的氢能源全产业链,推动从“原材料工业基地”向“全国清洁能源低碳应用示范基地”迈进。“氢能是大冶发展未来产业的主攻方向,更是大冶冲刺千亿县市的重要引擎。”大冶市委书记孙辄说。
2023年,大冶市积极谋划实施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34.37亿元,包括新建3座绿电制氢工厂,配套建设光伏电站、加氢综合能源站,搭建氢能产业智慧运营平台等。今年3月,该项目投产,产出纯度达99.99%的氢气。据介绍,该项目每年可产生约4亿千瓦时绿电、制备5000吨绿氢和4万吨氧气,实现日加氢7吨,每年减排22.78万吨二氧化碳。
去年12月,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岩洞氢储能系统开工建设,标志着国内岩洞储氢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用山体作为巨大储气罐,经济又安全。”中冶武勘工程设计院总经理陈斌介绍,该项目是我国对岩洞大规模储氢技术的首次探索,大冶市矿山资源丰富,非常适合作为岩洞储氢技术的试点。
向地下要空间,向科技要答案。大冶市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突破临氢材料、智慧管控等关键技术,将废弃矿洞改造为“地下氢库”,实现“采空区变能源仓、尾矿场变发电站”的转变。
产业链不断延伸,全产业链闭环加速构建。在大冶湖高新区,一座氢能创新科技园拔地而起。园中的智慧化信息中心将应用实施氢能产业智能管控平台,以信息化、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支撑,对氢能源全产业链生态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管理,实现智能化运营。同时,围绕上下游产业,科技园将吸引科技研发、氢能应用等关联企业入驻,为氢能产业发展装上“智慧大脑”。
上一篇:“流动博物馆”走进双西小学